摘 要:陜西話作為中國西北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在中國的語言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國文化的一個切入點。悠久的歷史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陜西方言的博大精深,從陜西方言中我們可以窺視到古老的華夏文化發(fā)展的軌跡,又可領略到我們今人溢于言表的真實感情。與普通話相比,陜西方言無論從語音,詞匯還是語法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本文主要將從詞匯方面對陜西方言進行研究,通過對陜西方言代詞系統(tǒng)、副詞系統(tǒng)、特殊助詞等幾個方面的研究來展現(xiàn)這古老方言的魅力。
關鍵詞:陜西方言;稱呼用語;日常用語;古老動詞
作者簡介:藺羽桐(1990-),女,寶雞人, 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級語言及應用語言學對外漢語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H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9--01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面對它我們就像大海的拾貝者,想要了解它,有時卻不知如何入手。我認為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種文化,必須從它的語言文字入手,陜西方言作為中國語言文化的重要一支,是我們探究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與普通話作為國家語言標準一樣,古樸的關西秦聲,曾作為官方通用語言被長期推廣和普及,成為國人之間語言交流的工具。自建都陜西的西周始,陜西方言被稱為“雅言”,也就是國家正音,人人都開始學習,學說雅言成為附庸風雅之尚?!对娮V》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边^去我從沒有重視過這古老的方言,直到在古漢語課上聽了老師對山東方言的繪聲描述,才引起我對自己家鄉(xiāng)方言的興趣,忽然發(fā)現(xiàn)被我當做土語鄉(xiāng)話的陜西方言竟有如此多的學問。
一、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陜西方言中的稱呼用語
1、漢
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同一個意思的詞經(jīng)常會有很多中表述方法,如我們通常說的“老公”,用法律術語表述就是“女方配偶”,書面些就是“丈夫”,再文雅些就成了“我先生”,可豪放的陜西人只痛快的一句“漢”,就道盡其意。在古代漢語中也有“漢子”這個詞,是丈夫的俗稱,在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八《漢子》“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以及清《聊齋志異·小翠》“孤不與若爭,汝漢子來矣?!敝卸加杏浭觥?/p>
2、婆姨
“婆姨”一詞,在陜西話中一個意思是“老婆,妻子”。另一個是泛指已婚女人。在“老婆,妻子,太太,夫人”如此繁多的叫法出現(xiàn)后,“婆姨”一詞在陜北地區(qū)保留較好。深究“婆姨”這一古老詞匯,會發(fā)現(xiàn)這一詞最初來源于佛教(佛教中把女居士稱為“優(yōu)婆夷”)。后隨著宗教意的淡化,書寫時多了個“女”字旁,開始用于日常生活。到了唐代才開始出現(xiàn)“老婆(pó)”這個詞,用來稱呼年老的女人,到宋代才開始把妻子稱為“老婆(po);如今陜西方言中仍把年老的的女人稱為“老婆(por)”。
3、妗子
在陜西方言中是沒有“舅媽”這個詞的,而是把舅舅的妻子稱為“妗子”,粗聽起來像是說“鏡子”,小時候的我總是疑惑為什么好好一個人要叫“鏡子”。原來這個“妗”字在宋代文學中已有出現(xiàn)。(宋·《集韻》:”俗稱舅母曰妗?!保┟鞔鷷r已有“妗子”之詞。如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錄《元宵曲》: 姨兒妗子此間誰。問著前門佯不知。籠手觸門心暗喜,郎邊不說得釘兒。”
二、油潑辣子 biangbiang 面——陜西人的日常飲食特色
1、biang biang 面
陜西十大怪之一——面條粗的像褲帶中的面條就是這大名鼎鼎的biang biang面,這biang字說來十分有意思,它不是圖案,而是文字。字筆畫繁多,結(jié)構復雜,文化味濃,這個字確切字型正規(guī)字典里查不到,辭海里也沒有,外地人更不認識,他是陜西人食的一種面的稱謂。民間還有歌謠將這個字形象的表示出來——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咸陽。此面除了寬之外另一突出特點就是長,有時一根面就能撈一碗。撈出后放上菜再調(diào)上鹽、醋以及陜西人特有的油潑辣子,一碗噴香的面便好了。傳說是一個窮書生吃碗面沒錢付賬,而幫店家給面起得名字。自此揚名千里?,F(xiàn)在不管生活水平怎樣的提高,一老碗油潑辣子biang biang 面仍是老陜的最愛!
2、臊子
說完上面的biang biang面后,大家是否已經(jīng)快要流口水了。下面再來說說這陜西面食中的又一美味臊子面中的臊子。其在《辭源》中解釋為:“臊2、sào 肉末,肉餡。”其做法是將豬肉(最好是豬后腿)切丁,加入作料在鍋中燉成,可用來做面的配菜或者夾饃。
三、尖頂饃饃相跟上-陜西方言中的古老動詞
1、引
現(xiàn)在的普通話中,“引”字已不再單獨使用,需要與其他語素構成雙音詞才能表達意思。而陜西話中還完整的保留著古意。在陜西方言中,單用“引”字首先可表示“引導”的意思。如:你引我去尋個食堂。而把“引導”說“引”,由來已久?!豆茏印しǚā罚骸耙怪?,民不敢轉(zhuǎn)其力?!薄妒酚洝の汗恿袀鳌罚骸爸良?,魏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其次,“引”在陜西話中還用做動詞是“點火”的意思。例如:你快把火引著,滿屋的人都等著吃飯呢。這種用法在普通話中已經(jīng)基本消失了,然而這個意義,古時也還存在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投子大同禪師》:”師曰:引不著。”
2、相跟
“同行、一起、隨行”之意用陜西話說就是“相跟”。如風俗歌“尖頂饃饃想跟上”所唱。往古追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元代口語中已有“相跟”這個詞,其意義也是“同行,一起”的意思。如元·雜劇《劉弘嫁婢》三:“不予薄幸之人相跟,不與邪僻之人游徑。”
在我們注重推廣普通話的今天,同樣也不能輕視對方言的研究。方言的研究不僅可以了解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qū)歷史與文化的,而且對語言的分化與融合,方言間的親屬關系,語言語音、詞匯、語法的演變等多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對西北地區(qū)較有代表性的陜西方言的研究一直是我國語言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在研究中取得了很多豐碩的成果。隨著研究材料的不斷豐富、范圍的不斷擴展,在語言研究的新時期我們一定會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方言的文化之博大是我難以用一篇論文來論述的,如果大家想要更深一步了解陜西方言的話,不妨去親身體驗一下那里的風土人情,也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
收獲。
參考文獻:
[1]《辭源》(修訂本)[M], 商務印書館 ,1995年北京
[2]周振鶴 游汝杰 .《方言與中國文化》[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06月
[3]朱正義 著.《關中方言的古詞論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4]王克明.《聽見古代》[M] , 中華書局
[5]邢向東 主編.《西北方言與民俗研究論存》[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