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的運用使詩歌中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詩人試圖傳達的含義。然而,詩人頻繁借助隱喻表達思想,也使詩歌變得復(fù)雜而難以理解。本文選取四首艾米莉·狄金森的代表性詩歌,從認知隱喻的角度出發(fā)探討艾米莉·狄金森如何運用自己獨特的不同于傳統(tǒng)的“名聲”隱喻來創(chuàng)造奇特的想象和意象,闡明其生成和理解,為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開辟了新的視野。
關(guān)鍵詞:名聲隱喻;艾米莉·狄金森;詩歌
作者簡介:梁萍(1985-),女,四川外國語大學(xué)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助教,四川綿陽人,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9-0-02
Aristotle 在他的著作 Poetics中寫到:“迄今為止最偉大的事莫過于成為一名隱喻大師(Aristotle, 1954)。Robert Frost 也說過“關(guān)于詩歌我談?wù)摿撕芏啵珰w根結(jié)底這所有的一切都通過隱喻來呈現(xiàn),即將一個事物通過另一事物談?wù)摮鰜怼薄?艾米莉·狄金森尤為擅長通過非傳統(tǒng)的方式構(gòu)建自己的經(jīng)歷,挑戰(zhàn)她同時代的世俗輿論。本文不同于之前傳統(tǒng)的文學(xué)分析,試圖運用認知語言學(xué)的理論解讀狄金森詩歌中的隱喻,探討她詩歌中“名聲”的描述是如何通過始源域和目標(biāo)域來建立“名聲”的隱喻映射,進而形成了其詩歌的獨特性。
一、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的“名聲”
狄金森“名聲”詩歌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對“名聲”的描述中作者大量運用了認知映射。隱喻對事物的個體體驗與主觀情感的結(jié)合(Johnson, M., 1987),而詩歌隱喻就是詩人內(nèi)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和諧統(tǒng)一,晦澀與清晰的結(jié)合。名聲詩歌中所運用的寫作手法便是通過鮮活的圖像傳達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
什么是名聲?古今中外詩人們筆下的名聲形形色色。拜倫說“名聲是最青春的渴望”。在他眼中,名聲是對逝去歲月的懷念。在中國,古人們留下了無數(shù)淡泊名利的醒世名句:“富貴人間夢,功名水上鷗”;“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yīng)西北流”;“少年妄意慕功名,老眼看來一發(fā)輕”。不同于以往,狄金森對名聲的闡釋更為理性。名聲在她眼中在生理、心理、情感各方面都不盡相同,名聲隱喻從不同的方面展現(xiàn)了不同的特色:
1.《名聲是一只蜜蜂》Fame is a bee
Fame is a bee.
It has a song--;
It has a sting-- ;
Ah, too, it has a wing. (1763)
在這里,艾米莉·狄金森將名聲比作蜜蜂,借助最常見的隱喻認知,把名聲看做一把“雙刃劍”,這是人們在談及具有好與壞事物時常常掛在嘴邊的說法。名譽作為雙刃劍的隱喻在狄金森的這首詩中有很形象的體現(xiàn)。名譽作為雙刃劍,一方面它是美好的,猶如蜜蜂哼唱的歌曲;一方面蜜蜂的蜂刺又隨時提醒人們它是有毒甚至致命的東西。而小詩的末尾一詞“wing”(翅膀)更是警示:這兩方面存在就像蜜蜂的翅膀一樣能夠不停地扇動、轉(zhuǎn)換。“Ah, too, it has a wing”就是一條很好的建議。通過這樣的描述,人們自然能體會到狄金森的善意,了解她的用心。整首詩,作者都在不斷強調(diào)自己的寫作意圖,通過她自身的經(jīng)歷和感受告訴人們名聲所帶來的甜與痛。
2.《名聲是種易壞的事物》Fame is a fickle food
Fame is a fickle food
Upon a shifting plate
Whose table once a
Guest but not
The second time is set.
Whose crumbs the crow inspect
And with ironic caw
Flap past it to the
Farmer’s Corn—
Men eat of it and die. (1659)
在這首詩中,狄金森看似以客人敘述為中心,實際卻是為了強調(diào)烏鴉的存在。詩歌首節(jié)設(shè)置懸念:客人等坐桌邊期待美食上盤,但是他的好胃口卻被徹底地毀了,因為食物是壞的,盤子也放不穩(wěn)?!癴ickle”一詞原意為變幻無常的、不可靠的。是種用它來形容食物,與“a shifting plate”(滑動的盤子)合用點出了名聲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名聲是沒有定數(shù)的東西,不受控制,人們只能通過其所處的環(huán)境給出自己的判斷。這是極大的諷刺。
名聲作為易壞的食物來去匆匆。名聲的殘羹冷炙更令人苦不堪言。詩歌的第二節(jié),烏鴉的出現(xiàn)就是作者的警告:名聲帶來欽慕者的同時也會招來威脅。短時間的審視之后,那些你曾經(jīng)的追隨者便會拋棄你,奔向更大的甜頭。如果你為了名聲孤注一擲,那么你一定會失望,會死亡。這就是狄金森的目的,如果名聲是要靠他們決定的東西,那么它終究會逝去?!耙讐牡氖澄铩?、“易滑的盤子”、“面包屑”、“烏鴉”的描述,使得名聲隱喻更好的被讀者所接受。
3.《名聲是學(xué)者丟棄的尖齒》 Fame is the tine that scholars leave
Fame is the tine that Scholars leave
Upon their Setting Names--;
The Iris not of Occident
That disappears as comes-- (866)
名聲是短暫的榮譽。狄金森延伸重塑了名聲隱喻。在這首詩歌中,艾米莉·狄金森用了“尖齒和彩虹女神”(“tine and Iris”)代表了名聲的兩個階段,這是她詩歌隱喻的一個特點。通過名聲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通過文學(xué)與修辭手法的運用,詩人不僅僅回顧了她過去的經(jīng)歷,而且預(yù)見了未來即將發(fā)生的事情。從某種層面上看,作為人類,比如“學(xué)者”,能夠從更加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名聲。對他們來說,名聲是負擔(dān),是他們急于丟棄的東西,詩歌中將其比作“尖刺”,即在追尋名利的路途中,名利的得與失都是一個連續(xù)體,就像彩虹一樣,美好但不
長久。.
4.《名聲是男孩和女孩,不死不滅》Fame’s boys and girls, who never die
Fame’s Boys and Girls, who never die
Fame’s Boys and Girls, who never die
And are too seldom born -- (1066)
這首詩可能會使讀者困惑,名聲跟男女孩有什么關(guān)系。詩歌的標(biāo)題本身就能引起讀者的反思,現(xiàn)實世界能不能讓注定死亡的人們存活不滅。人們會發(fā)現(xiàn),答案是肯定的,名聲能讓生命不朽、名存萬年。狄金森模糊了生與死的界線,告訴人們生命可以逝去但聲譽可以長存。小詩的絕妙之處更體現(xiàn)在最后一句。一方面詩人承認名譽的不朽,但是另一方面卻加上了條件限定“too seldom born”。至此,讀者體會到了整個隱喻的效果和滋味。名聲與男孩女孩之間的關(guān)系在不經(jīng)意間變得清晰易懂了。因此,在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中名聲就如同不朽的少年一樣,而現(xiàn)實世界卻告訴我們這樣的少年很少存活。生與死就在這樣的名聲隱喻中得到映射。
二、“名聲”的認知隱喻解讀
認知語言學(xué)的相關(guān)研究通過認知隱喻來探討分析世界,通過始源域和目標(biāo)域來確立隱喻映射(Lakoff, G., Johnson, M.,2003)。通過上文的分析,狄金森詩歌中的“名聲”具有以下認知隱喻特征
1. 名聲是多變的、短暫的
目標(biāo)域:名聲Fame
始源域:多變的、短暫的事物
名聲是人們的欲望。因為它帶來的財富和榮譽,人們常常把名聲看做是美好的。但是在狄金森的詩歌中,名聲隱喻包含了不同的體驗,反映不同的認知域,名聲在她的詮釋下成為了多變而短暫的東西。這樣的隱喻可以被看成是從始源域到目標(biāo)域的映射。
上文的四首詩,名聲作為蜜蜂,名聲作為食物、尖齒、彩虹的不同隱喻反映了名聲的許多特征:例如 “名聲是蜜蜂有刺”,“名聲是放在易滑的盤子里易壞的食物”,“名聲是易逝的彩虹”。從意象圖示的角度看,這些隱喻都包含了容器圖示(Todd Oakley,.1996);“bee,food in plate”都傳達了名聲的可變性;“song, sting,wing”則反映了名聲的復(fù)雜性;而通過“fickle food in shifting plate,Iris with tine of scholars”的描述,狄金森想象力在字里行間得到張顯。在她看來,名聲不過是過眼云煙。通過她的描寫,名聲這樣抽象的東西在讀者的腦海中形成了明確的感知。
2. 名聲是可貴的、永恒的
目標(biāo)域:名聲Fame
始源域:可貴的、永恒的事物
名聲是少數(shù)人可以獲得的榮譽,那么它自是可貴的存在了。名聲可以帶給人們不朽的榮譽,因此它自是包含了不朽不滅。狄金森筆下的名聲也毫無例外地涵蓋了這兩方面的特征?!癋ame is boys and girls never die but seldom born;fame is a bee that has a song”,狄金森通過歌曲的美妙,男孩女孩的青春活力展現(xiàn)了名聲的美好,她對名聲的態(tài)度和感受通過這些美妙的東西清晰地向讀者進行了傳達?;蛟S,她對名聲的復(fù)雜情感和認知能通過下面這首詩作小節(jié):
Fame of Myself, to justify
All other Plaudit be
Superfluous--; An Incense
Beyond Necessity--
Fame of Myself to lack--; Although
My Name be else Supreme--;
This were an Honorless--;
A futile Diadem-- ( 713)
三、結(jié)語
艾米莉·狄金森通過自己細膩的觀察和個人體驗創(chuàng)作了極具個人特色的名聲詩歌,清晰形象地展現(xiàn)了名聲的特征。她的描述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多的在于其詩歌對名聲隱喻的把握和創(chuàng)作。借助認知語言學(xué)的相關(guān)理論,我們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思巧妙還有讀者解讀的心理過程,也為狄金森詩歌分析和鑒賞提供了一條不一樣方向。
參考文獻:
[1] Aristotle. (1954). Rhetoric and poetics [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2] Dickinson, Emily. (2004). Poems [M]. PoemHunter.Com: The World’s Poetry Archive.
[3] Johnson, M. (1987). The body in mind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Lakoff, G., Johnson, M. (2003). Metaphor we live by [M].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Oakley, Todd. (1996). Image schemas [M]. Ed. Dirk Geeraerts Hubert Cuyckens.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7] Ungerer, G. Schmid, H. -J. (2008).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2nd ed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8] 胡家?guī)n(編著),2001,《英國名詩詳注》[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9] 王寅,2006,《認知語言學(xué)》[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