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主人公蓋茨比坎坷一生的敘述,結(jié)合弗萊神話原型批評學說,發(fā)掘了潛藏在小說內(nèi)容背后的圣經(jīng)神話的原型及隱藏背后的到的追尋。
關(guān)鍵詞:圣經(jīng)神話,耶穌式苦難歷程,道德追尋
作者簡介:崔靜,濟南,山西太原人,就讀于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2011級碩士。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9-0-01
弗萊認為,《圣經(jīng)》是最廣博的神話故事全集,為文學提供了一個神話體系?!妒ソ?jīng)》作為西方文學的源頭之一,影響了不計其數(shù)的西方文學作品,以神的誕生、歷險、勝利、受難、死亡直到復活作為原型,幾乎囊括了一切文學故事內(nèi)容。而菲茨杰拉德的小說中,主人公蓋茨比追尋夢想的一生也可以說是以神的經(jīng)歷為原型的映射。
蓋茨比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而從小就充滿雄心壯志的蓋茨比在思想里從未真正承認自己所擁有的是一雙貧苦的莊稼人父母,十七歲那年,他自作主張將父母賜予的本名詹姆斯·蓋茨(James Gats)改為了杰伊·蓋茨比(Jay·Gatsby),即Jesus God’s Boy的變體,意為“上帝之子”。在《圣經(jīng)·新約全書·路加福音》中記載道,12歲的耶穌私自離家到耶路撒冷的神殿中向信眾傳遞上帝的旨意,面對前來尋找自己的父母,耶穌說道:“為什么找我呢?豈不知道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么?”耶穌口中的“父”即是上帝,以神為父即代表了耶穌拋棄了生身父母而成為上帝之子。拋棄人間的生身父母而獻身于上帝,蓋茨比作為上帝之子同人子耶穌一般誕生在世界上,從此走上了“為他的主效命,致力于追求一種博大的、世俗的、虛飾的美”[1]的道路。
新誕生的蓋茨比懷著建立一番自己事業(yè)的理想抱負離開家,沿著蘇必利爾湖南岸闖蕩,開始了他作為“上帝之子”的歷險旅程。
起初,游艇在淺灘上拋錨的百萬富翁丹·科迪成為蓋茨比命運的轉(zhuǎn)折點。蓋茨比以成為丹·科迪第二作為人生的第一個目標,跟著科迪三次環(huán)繞美洲大陸學習種種生存手段,直到五年后科迪溘然長逝。此后,作為一個普通士兵的蓋茨比遇到了美麗的黛西,從此躋身于黛西所處的上流社會并與黛西長相廝守成為他新的人生理想和目標。為此他離開黛西投身于國外戰(zhàn)爭,希望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可以收獲榮譽和財富而再度踏上歷險之路。然而事與愿違,戰(zhàn)爭并沒有給蓋茨比帶來他想要的財富和榮譽,黛西也背叛最初的誓言轉(zhuǎn)身嫁給了出身富貴的紈绔子弟湯姆。窮困潦倒的蓋茨比在偶然的機會下與黑社會頭目沃爾夫希爾母一起販賣私酒而大發(fā)橫財,并通過置辦豪華別墅及舉辦大型宴會成功的再次吸引出他難以忘懷的愛人——黛西。
從離家闖蕩的貧窮少年到財富榮譽兼得的富翁,蓋茨比經(jīng)歷了三次歷險兩次失敗,最終取得了事業(yè)上、財富上的勝利,實現(xiàn)了自己年少時的人生理想。而在這一系列歷險過程中,作為“上帝之子”的蓋茨比也漸漸成為一個輪廓清晰的有血有肉的凡人,由充滿宗教色彩的神壇上走下變?yōu)閴m世的耶穌。
成為富翁的蓋茨比從未忘記過自己作為“上帝之子”的責任和義務,財富和榮譽并非最后的成功,追隨上帝、為其效命,才是他真正的責任和義務所在。塵世的耶穌以言語和行為向蕓蕓眾生布道,有血有肉的“上帝之子”蓋茨比則用奢侈的聚會用爵士樂和威士忌來布道。宴會上簇擁在蓋茨比身邊縱情狂歡的人,就如同耶穌身旁聚集的眾多門徒一樣,他不在乎來的人有沒有被邀請,只是把歡愉和上帝的教導傳播給每一個人。
作為人子的耶穌降臨塵世,以身殉難,拯救執(zhí)迷不悟的世人。
從重逢的第一次相見起,蓋茨比就意識到“黛西遠不如他的夢中想象的那樣”,但他仍舊懷著一顆赤誠的心愛著黛西,而黛西卻只在乎金錢和名利,在蓋茨比與優(yōu)越生活中搖擺不定。即使如此,蓋茨比對黛西仍然不失真心,仍然以保護她作為自己的責任。在車禍發(fā)生之后,蓋茨比所想的不是如何擺脫自己的責任,而是擔心黛西是否會受到傷害,隨后他更是義不容辭般的替黛西承擔責任,將災難導向了自己,最終因湯姆陷害而死在威爾遜的槍下。蓋茨比死后,曾經(jīng)聚滿別墅狂歡的人群一哄而散,送葬的隊伍只有尼克、蓋茨比的父親及宴會上感慨蓋茨比藏書的一個客人。
經(jīng)歷了猶大的出賣與背叛,猶太人法官的誣告及審訊,彼得及其他門徒的四散逃匿之后,耶穌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他在人世間的探險與受難。而經(jīng)歷了黛西的背叛與嫁禍,湯姆的陰險陷害,死后凄涼慘景的蓋茨比如耶穌般完成了在塵世的受難旅程。作為“上帝之子”的蓋茨比,飽嘗了人世間的自私與冷漠,帶著對“博大的、世俗的、虛飾的美”的始終追求,自覺的替人受罪、走向死亡,完成對墮落人世的最后救贖。
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三日之后復活顯身,以自身之苦難照亮世俗之黑暗,帶領(lǐng)愚昧的世俗走向覺醒。在孤寂中死去的蓋茨比在好友尼克的回憶中以新的方式復活。
小說的結(jié)尾,尼克再次來到蓋茨比已經(jīng)被關(guān)閉的海濱別墅,今朝的凄清與昔日的繁華相比更顯落寞,尼克陷入懷念中悲傷不已。而在他對蓋茨比的懷念中也加入了對幾百年來定居于此的荷蘭移民及美國歷史的思考,“蓋茨比相信那盞綠色的燈,它是一年一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那個美好未來的象征”[2]。作為“上帝之子”的蓋茨比充滿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的追求代表著幾百年來美國人不斷追求的“美國夢”,將蓋茨比這個個體行為融入到美國歷史民族的整體追求之中,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蓋茨比新的永恒的“復活”。
然而蓋茨比浪漫的追求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又象征著“美國夢”的破滅,正如小說結(jié)尾所說的那樣,“我們奮力搏擊,好比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水浪沖回,回到了過去”[3]。
綜上,菲茨杰拉德在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通過描述主人公蓋茨比的坎坷一生,塑造了潛藏在文本背后的圣經(jīng)神話原型,深化和豐富了小說的文化內(nèi)涵,對“上帝之子”的理想追求及“美國夢”的破滅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
注釋:
[1] P84,《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杰拉德著,姚乃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 P152,《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杰拉德著,姚乃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 P152,《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杰拉德著,姚乃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參考文獻:
[1]《了不起的蓋茨比》,【美】菲茨杰拉德著,姚乃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The Great Gatsby》,F(xiàn)itzgerald F·S,中國宇航出版社2011年9月版
[3]《批評的解剖》,【加】諾思羅普·弗萊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