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鐘嶸《詩品》對張華詩的評價在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重點從三個角度入手,一是張華詩是“興托不奇”還是“興托多奇”的問題;二是張華詩“兒女情多,風(fēng)云氣少”的誤解;三是張華詩的定位,即品第問題。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對張華有一個客觀、全面、公正的認(rèn)識。
關(guān)鍵詞:《詩品》;鐘嶸;張華;興托不奇;風(fēng)云之氣;品第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9-0-02
張華(232-300),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是西晉的朝廷重臣,更是當(dāng)時赫赫有名的文學(xué)大家,為眾人所推崇。張華少時貧孤,曾以牧羊為生,然其好學(xué)不倦。最初因作《鷦鷯賦》而得到阮籍賞識,才漸漸為人所重。魏末,任佐著作郎、中書郎等職;入晉后為黃門侍郎,與武帝、羊祜共謀伐吳,任度支尚書,后以平吳之功,封廣武縣侯;惠帝時歷任太子少傅,中樞監(jiān)等要職,官至司空,進(jìn)封壯武郡公。司空是晉代“八公”之一,地位很高,因此鐘嶸稱其為“晉司空張華”。
張華學(xué)識淵博,讖緯、方術(shù)無所不通,《晉書·張華傳》云:“華學(xué)業(yè)優(yōu)博,辭藻溫麗,朗贍多通,圖緯方伎之書,莫不詳覽?!盵1]張華一生著述豐富,涉及廣泛,記載異境奇物、古代雜文逸事以及神仙方術(shù)等,可惜大多已經(jīng)散佚。其最有價值的詩歌作品,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有明代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收錄的張華詩歌共計33題64首,和近人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除去宮廷樂歌,鉤沉殘句、辨析真?zhèn)魏?,確定為張華詩共42首。
張華之詩,俠骨與柔情兼具,清麗靡嫚,興托多奇,對太康詩風(fēng)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然而后世對張華詩歌褒少貶多,這與鐘嶸在《詩品》中對張華詩的評價有密切關(guān)系。鐘嶸在《詩品》中評價說,張華之詩“其體華艷,興托不奇”,“疏亮之士,猶恨其兒女情多,風(fēng)云氣少”,“置之中品疑弱,處之下科恨少”等,這些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后人對張華及其詩作的看法。下面就鐘嶸對張華詩歌這三個方面的評價進(jìn)行考證研究,希望對張華之詩能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rèn)識。
一、興托不奇
鐘嶸評張華詩“其體華艷,興托不奇”這一句,不同版本記載不同,有的甚至大相徑庭。“其體華艷”之“華艷”,有的版本作“浮艷”,這一點影響并不大。但是“興托不奇”四個字,《竹莊詩話》、《詩人玉屑》、《吟窗雜錄》、《格致》、《語法》、《詞府》等諸本并作“興托多奇”。雖一字之別,意義卻大為相反。張華詩是“興托不奇”還是“興托多奇”,關(guān)系到其詩立意深刻與否的問題,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首先從鐘嶸《詩品》對張華詩的總體評價來看,“興托多奇”更為合理?!对娖贰啡珪幸粋€統(tǒng)一的體例,就是為詩人創(chuàng)作追蹤溯源。鐘嶸認(rèn)為,取法其上,僅得其中;取法其中,僅得其下。而張華正是中品中被人取法最多的作家之一。如位列中品的宋豫章太守謝瞻、宋仆射謝混、宋太尉袁淑、宋征君王微、宋征虜將軍王僧達(dá)之詩,均“其源出于張華”[2]。更有“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的優(yōu)秀詩人鮑照,也是“其源出于二張”[3],可見張華在中品詩人中的地位和影響。況且張華詩在當(dāng)時就很受肯定,《文選》共載張華詩六首,《玉臺新詠》選錄張華詩七首,如果“興托不奇”,無論哪本書,都會很難入選。
另外,從張華詩本身來看,既具俠骨又不乏柔情,并且用多種方式呈現(xiàn),即使是情詩,描寫思婦思夫這一舊題,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見。張華的《情詩》其一“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鳴琴。終晨撫管弦,日夕不成音”,與《古詩十九首》中的“纖纖擢素手,札扎弄機(jī)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文不同而意相近,刻畫閨婦思夫的形象,生動立體。再如他的《情詩》其二:
明月曜清景,昽光照玄墀。幽人守靜夜,回身入空帷。束帶俟將朝,廓落晨星稀。寐假交精爽,覿我佳人姿。巧笑媚歡靨,聯(lián)娟眸與眉。寤言增長嘆,凄然心獨悲。[4]
寫月夜下一位男子苦苦思念遠(yuǎn)方的情人,“清景”表達(dá)出物象的清新淡雅和月夜氣氛的寧靜,“幽人”寫出了男子的孤獨心境,想象夢中相聚的歡樂讓眼前的“清景”更清,“幽人”更幽,把思念之苦和無奈之情襯托得更加深刻。盡管比興多借用平常物事,但是表達(dá)情意十分豐富,觸人心懷。
張華詩比興豐富,寄托人之常情而能深刻入微,因此如果評其詩“興托不奇”是有失偏頗的。其他版本所記“興托多奇”更貼近鐘嶸原筆。
二、兒女情多與風(fēng)云氣少
鐘嶸說張華“雖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猶恨其兒女情多,風(fēng)云氣少?!薄懊哧俅?,是鐘嶸肯定了張華在西晉詩壇上的地位;但鐘嶸根據(jù)“疏亮之士”的看法,認(rèn)為張華詩“兒女情多,風(fēng)云氣少”,這一點使后世誤以為張華是一位只會寫兒女情長、離愁別緒的詩人。這對于真實的張華是不公正的。
當(dāng)然,也有辨別真相之士,很早就對鐘嶸的看法提出了質(zhì)疑。如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其三》寫道:“鄴下風(fēng)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 風(fēng)云若恨張華少,溫李新聲奈爾何?”顯然元好問對鐘嶸說張華詩風(fēng)云氣少并不贊同。清代學(xué)者沈德潛《古詩源》也提出:“茂先詩,《詩品》謂其‘兒女情多,風(fēng)云氣少’,此亦不盡然。”[5]元好問和沈德潛雖然都對鐘嶸的評價提出質(zhì)疑,但并未就此作出詳細(xì)論述,也沒有引起后人足夠的重視。這里有必要就張華詩作,詳細(xì)分析一下。
張華詩反應(yīng)兒女情多,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從他的《情詩》五首中可見一斑。詩中張華代思婦游子立言,或?qū)戦|婦思夫,或?qū)懹巫討賸D,深情婉轉(zhuǎn),清麗動人,極盡相思之苦。兒女情多是張華詩歌的一個表現(xiàn)內(nèi)容,然就其現(xiàn)存的40余首詩來看,也不乏慷慨激昂、具有陽剛之氣的作品。如《壯士篇》:
天地相震蕩,回薄不知窮。人物稟常格,有始必有終。年時俯仰過,功名宜速崇。壯士懷憤激,安能守虛沖。乘我大宛馬,撫我繁弱弓。長劍橫九野,高冠拂玄穹??犊伤啬蓿瑖[吒起清風(fēng)。震響駭八荒,奮威耀四戎。濯鱗滄海畔,馳騁大漠中。獨步圣明世,四海稱英雄。[6]
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壯志凌云、身手不凡的壯士,騎寶駒,背良弓,握利劍,馳騁于海濱大漠,希望在短暫的人生中能夠建功立業(yè)。壯士豪情萬丈,氣勢渾厚,讀罷讓人斗志大發(fā),激動不已。再如《博陵王宮俠曲二首》之二:
雄兒任氣俠,聲蓋少年場。借友行報怨,殺人租市旁。吳刀鳴手中,利劍嚴(yán)秋霜。腰間叉素戟,手持白頭鑲。騰超如激電,回旋如流光。奮擊當(dāng)手決,交尸自縱橫。寧為殤鬼雄,義不入圜墻。生從命子游,死聞俠骨香。身沒心不懲,勇氣加四方。[7]
刻畫了一個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英雄少年,面對刀槍劍戟,毫不畏懼,身如閃電,動如流星,讓詩人由衷地贊嘆其“生從命子游,死聞俠骨香?!?/p>
從這些作品中,我們感受到了張華對壯士英雄的禮贊和尊敬,同時也能領(lǐng)略到張華自我修養(yǎng)中的俠義精神。因此說,鐘嶸評其詩“兒女情多,風(fēng)云氣少”是有失公正的。
三、張華詩之品第問題
鐘嶸在《詩品》評張華詩最后一句,為其定位:“今置之中品疑弱,處之下科恨少,在季、孟之間矣。”對此不同版本記載也有出入。據(jù)《竹莊詩話》、《詩人玉屑》等引文,當(dāng)作“今置之甲科疑弱,抑之中品恨少”。這兩種說法關(guān)系到張華詩應(yīng)該位列中上品還是中下品的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詩品》中,位于上品的共有十二位作家。鐘嶸對他們的評價,最看重“綺麗”、“骨氣”、“巧似”幾個方面。上品十二家中,有九家至少涉及“綺麗”、“骨氣”和“巧似”其中一個方面的特點。剩余三家,也間接含蓄地提到這幾個方面。這是鐘嶸對上品詩人的要求。然而對于中品,鐘嶸雖然也多少以這幾個方面為“準(zhǔn)的”,但是品評時多考慮局部,著眼于某幾章或某一章,而不是像上品那樣,從全局著眼,考慮整體。如此來看對張華詩的評價,“其體華艷,興托不奇。巧用文字,務(wù)為妍冶”,符合上品詩歌“綺麗”、“巧似”的標(biāo)準(zhǔn),但是鐘嶸贊成疏亮之士所謂“兒女情多,風(fēng)云氣少”的觀點,即張華詩缺乏“骨氣”,由此才會有了“置之中品疑弱,處之下科恨少”的兩難選擇。張華描寫兒女情長類的作品數(shù)量確實比較多,而且影響廣泛深刻,正因如此,才使得鐘嶸將眼光集中在張華的情詩上面,忽略了諸如《勵志詩》、《壯士篇》或者是《博陵王宮俠曲二首》的價值,更沒有看清楚張華的俠義之氣。
總之,張華作品既“綺麗”、“巧似”,又有俠義之“骨氣”,按照鐘嶸對上品的定位,張華是基本符合其要求的??v使張華不及上品中曹植、陸機(jī)、謝靈運等人,也應(yīng)該位列上中品之間,而不僅僅是中下品或者下品?!吨袂f詩話》、《詩人玉屑》等引文作“今置之甲科疑弱,抑之中品恨少”,更為科學(xué)合理,也更符合張華及其詩作的真實情況。
注釋:
[1]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張華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P1068。
[2] [南朝梁]鐘嶸著,古直箋,曹旭整理集評《詩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P44。
[3] 二張即張景陽和張茂先。鐘嶸評鮑照詩“得景陽之俶詭,含茂先之靡嫚”。
[4] 張葆全《玉臺新詠譯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12月,P70。
[5] [清]沈德潛著《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P126。
[6]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P613。
[7] 逯欽立輯?!断惹貪h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P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