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美國戲劇家亞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描述了一個家庭內部成員間的痛苦而棘手的矛盾沖突以及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劇人生。筆者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對它進行解讀,剖析主人公一生中的重大選擇所體現的存在主義,啟發(fā)讀者深入思考我們的存在以及如何賦予生命以意義。
關鍵詞:存在主義;威利·洛曼;《推銷員之死》
作者簡介:馮佳家(1989-),女,漢族,四川省巴中市人,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I2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9-0-01
作為亞瑟·米勒最有影響力的戲劇,《推銷員之死》為他贏得了“家庭戲劇之父”的榮譽。小說的主人公威利是一個年邁而又不起眼的推銷員,情節(jié)圍繞他的情緒惡化得以展開,他越來越無法接受慘淡的現實,不能從相對美好的過往的記憶里抽身,以至于精神狀態(tài)每況愈下,幾近崩潰最終選擇了自殺作為解脫。這實際上就是一部關于主人公“美國夢”逐漸破滅的悲劇。很多文學評論家從象征主義,威利“美國夢”的幻滅等角度對《推銷員》之死作了剖析,筆者則試圖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對這部戲劇進行解讀。
一、關于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當代西方一個重要的哲學流派,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被譽為“存主義之父”。索倫認為,盡管生活充滿了挫折不順,每個人都有責任賦予自己的生命以意義并且要充滿激情地真誠地活著。后來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對以下幾方面作了探討:充滿意義的生命有哪些構成要素以及人們如何去實現它,生活中要克服哪些困難,生命有哪些內在和外在的因素,以及上帝的存在與否可能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存在主義強調以人為本,主張尊重個人的自由和抉擇。它指出,人們生活在一個毫無意義的宇宙世界里,存在本身也是毫無意義的,但是我們能夠賦予生命意義。它的基本觀點是,獨立個體的非理性的活動應該被視為最真實的存在,也是任何哲學的出發(fā)點。
“存在主義”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加布里埃爾·馬塞爾于20世紀40年代中期提出的,隨后這一詞被很多哲學家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存在主義的思潮后來還被廣泛應用于文學領域。自1970年以來,許多包括電影,文學作品等在內的藝術形式都涉及有后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
二、威利的悲劇命運
威利當初選擇做推銷員不是出于初衷,這一職業(yè)也與他的性格不相符。威利本是一個非常熱愛自然的人,這一點從他深夜在園子里種蔬菜那一幕可見一斑,他剛開始本來種得自得其樂,但突然他又想到了什么覺得種蔬菜毫無意義。威利清楚地意識到了自己內心的糾結與矛盾,但是為了追求心中的美國夢,他放棄了自己原本喜歡做的事情。威利幾近盲目地做著自己的“美國夢”,他堅信,盡管自己身世平凡,但是通過與他人和睦相處以及努力地工作,還是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和恩寵。但是,現實遠不及期望那么美好。已經經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美國已經陷入一片混亂,原本神圣的鼓舞人心的美國夢已經隨著物欲橫流的社會現實變得物質化。在當時那個金錢社會,人情也變得相當淡漠疏遠,道德觀念和生活信條早已不合時宜,被人們拋之腦后。
第二幕中,威利沮喪地回到家中,此前他剛和兒子比夫在餐館里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被老板辭退已經給了他不小的打擊,如今至愛的兒子又棄他而去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威利未能振作起來,萬念俱灰的他覺得自己別無選擇唯有死去才是出路,彌留之際的他想到家人可以因他的死得到兩萬美金的保險賠償而倍感欣慰。
回顧威利的一生,他總是沉浸在過去美好的回憶中以期忘卻現實的煩惱,結果卻作繭自縛,變得越來越膽小懦弱。在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爭取贏得體面的社會地位的過程中,威利未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連和自己家人的關系也可以說是冷淡的。威利失業(yè)后,沒有從家人那里得到應有的安慰和關懷,就連深愛自己的妻子也不能真正地理解他,隨后自己和另一個女人的私情也被他最愛的大兒子比夫發(fā)現了,比夫對他失望透頂,不肯原諒他并離家出走。事業(yè)和家庭生活都飽經不幸的威利覺得只有徹底地離開才是最好的解脫。
三、威利的選擇
威利一生中作過很多重大的抉擇:為了追尋自己的“美國夢”,威利放棄了自己的愛好選擇了與自己性格不符的推銷職業(yè);曾經威利的哥哥建議威利和他一同去阿拉斯加挖礦,威利在一番猶豫后選擇了拒絕,他堅信自己能夠在推銷行業(yè)干出一番成就并獲得財富;當發(fā)現比夫有偷竊行為的時候,威利不僅沒有加以責備和教育,反而告訴比夫要學會花言巧語去搪塞別人;在隨后的職業(yè)生涯中,威利屢遭失敗的打擊,他也曾一度認識到這個行業(yè)不適合自己,但是虛榮心作祟而不肯及時放棄,因為他認為推銷是個體面的職業(yè),因此他選擇了繼續(xù)堅持做一名推銷員;威利的朋友查理曾想要給予他幫助,但是再次由于虛榮心的作祟,威利選擇拒絕了查理的好意;在事業(yè)和家庭矛盾的雙重打擊下,威利不能夠勇敢坦然地接受面對現實,選擇了逃避,最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四、威利命運的存在主義解讀
無疑,威利的一生是悲劇的。不過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威利的生命仍然是富有意義的,因為他切切實實地行使了選擇的自由,并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代價,也就是說他對自己的選擇負了責。存在主義高度宣揚人本主義,充分肯定人們做出選擇的自由和權力。威利在萬念俱灰的困境下,仍然有選擇的自由,雖然他的選擇或不明智或不樂觀,但是這就是他自己的選擇,讀者對其悲劇命運的同情姑且不論,單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威利的一生還是富有意義的。因此,筆者認為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對《推銷員之死》進行解讀,能給讀者一些現實的啟發(fā)意義,那就是無論什么情況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也會主動或被動地為其選擇負責,選擇賦予生命以意義。
參考文獻:
[1]阿瑟·米勒著, 英若誠 等譯 《推銷員之死》,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8
[2]鄧建華, 《小人物的悲劇—淺析美國夢在<推銷員之死>中的體現與幻滅》,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3]讓·保羅·薩特著, 陳良宣譯, 《存在與虛無》,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8
[4]沈華進, 《存在主義與文學》, 春風文藝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