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文段】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
(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乃令秦武陽為副。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復(fù)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jìn)。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選自《荊軻刺秦王》)
【妙處可言】
襯托是記敘文常用的技法之一,即描繪相類似的其他事物作為陪襯,來充分反映所寫事物的特點的一種寫作方法?!熬G葉扶花”“烘云托月”是人們對襯托的形象化說法?!稜T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兩篇文章就運用這一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燭之武、荊軻這兩個人物形象。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夜縋而出”,說明了鄭國形勢之嚴(yán)重:秦、晉已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從側(cè)面襯托燭之武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另外,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zé),都從側(cè)面襯托出燭之武的高大形象。
《荊軻刺秦王》中,荊軻無疑是主要人物,而文中次要人物的描寫,或從正面或從反面襯托了荊軻的俠義勇敢。在這些人、事、物的襯托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俠肝義膽、壯懷激烈的英雄形象。如上述選段中,秦武陽“年十二”就“殺人”,“人不敢與忤視”,在秦廷上,竟然“色變振恐”,臨陣怯場,而荊軻卻面不改色心不跳,“顧笑武陽”,又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鼻匚潢柕幕艁y恐懼,反襯了荊軻的從容鎮(zhèn)靜、言語適度、機智勇敢以及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zhì)。
由此可見,在記敘文中,運用襯托手法可以使人物形象的特點更加鮮明、生動。寫作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jìn)行襯托:
一是用景物、環(huán)境描寫來襯托人物活動。如“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一句,以形勢的危急,來襯托燭之武使命的沉重。
二是營造場面氣氛來襯托。如“易水訣別”一段,是《荊軻刺秦王》中最為悲壯的刺秦背景。白衣送別,風(fēng)寒水冷,壯士一去不還,讀來令人悲愴動容。這一段描寫了高漸離的音樂,荊軻的歌詠,士卒的激動表現(xiàn),作者借這種莊重又細(xì)微的筆觸襯托勇士將離去,并且寫出了一去不回的慷慨激昂、悲壯豪邁的氣氛。
三是用次要人物襯托主要人物,如上述兩個選段中,運用次要人物佚之狐和鄭伯、秦武陽反襯出了主要人物燭之武、荊軻的精神。
此外,運用襯托手法表現(xiàn)主體時,要注意主次分明,正確處理好“葉”與“花”、“云”和“月”的關(guān)系,切不可主次顛倒,以“葉”蓋“花”,以“云”蔽“月”,否則,就很難收到襯托手法應(yīng)有的效果。
【牛刀小試】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歲月是一條不老的河。逝去的是時間,留下的是記憶。打開塵封的記憶,總會有一些讓你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人與事。
請以“與 一起走過的日子”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要求使用襯托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