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教育改革中,很多先進理念突出地表現在本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比較研究、遷移運用之中。在這點上西藏教育是滯后很多的,因而魏書生的跨學科、多學科綜合運用的班主任管理理念也成為我們借鑒、學習的重要內容。
魏書生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教育問題,認為管理從空間上說是人與事(學習活動等)相互協(xié)調的系統(tǒng),而從時間上說則是一個從決策到執(zhí)行再到反饋的系統(tǒng)運作的過程,為此,他花費了大量的心血來構建龐大的管理工程,在推進管理自動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且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值得廣大教師借鑒和學習。
一、組建切實得力的班干部體系
直接參與班級的指導管理活動自然是班主任的分內責任,但縱觀魏書生的班級管理辦法則不只是簡單的“班主任—學生”模式,他采取和組建的是“班主任—班干部—全體學生”三級管理網絡,確保了班級管理的主體是學生,而班主任只起到參與、決策的“宏觀調控”作用。
魏書生的班級管理體系具體做法如下:設立值周班長(自報、輪值兩周)和值日班長(按學號輪值),他們與常務班長、團支書、班委會成員一起,各有不同的職責,共同負責班級各種事務的處理。對班級一些具體的用品啊的及各項專門事務,則采取“承包責任制”??芍^是全班上下一盤棋,統(tǒng)籌兼顧、人人參與管理,并且人人接受管理。
二、制定翔實有效的班級規(guī)約,建立健全班級事物中的學生民主參與機制
魏書生在班級管理中十分重視班規(guī)的作用,他的《班級量化管理細則》,里面分為總則、班級精神、班級管理機構、獎分制度、罰分制度、各種常規(guī)等六項內容,幾乎涵蓋了班級管理的所有方面,明確了空間和時間兩大體系的責任、權利劃分,讓輪值班委、常務班委、責任“承包戶”和全體學生都清楚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此外,他還建立了三個系統(tǒng):計劃立法系統(tǒng)(包括一日常規(guī)、一周常規(guī)、一月常規(guī)、每學期常規(guī)等)、建立檢查監(jiān)督系統(tǒng)(形成自檢、互檢、班干部檢查、班集體檢查、班主任抽檢五級監(jiān)測體系)、和建立信息反饋系統(tǒng)(對執(zhí)行過程進行信息反饋),通過加強對管理過程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從時間上、制度上對每項活動的開展做了合理安排,它保障了班級的一切活動都能按時、按量地完成。用魏書生的話來說就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p>
在西藏,我們應當借鑒這種人才(班主任—班干部—全體學生)加體制的管理模式,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逐步制定和完善班級規(guī)約、把管理者的角色還給學生,逐步淡化和減少班主任在管理中的實施和督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管理的主體。
三、放權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能力
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魏書生除注意直接參與管理外,更多的是以“宏觀調控”的方式進行“場外指導”,把管理的重點放在啟發(fā)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引導學生相互管理上。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靠民主,二靠科學,引導學生練氣功”。
而這些管理制度的建設和實行、監(jiān)督體系的運作,歸根結底是把全體學生納入整體管理體系中來,“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形成了全員參與、全體互動的相互管理結合自我管理的良好局面。
四、高度重視班級文化建設、凝聚集體意識
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可謂高瞻遠矚、用心良苦,他將班級文化建設作為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來抓,通過引導學生辦班級刊物(《班級日報》)組織學生跑步、唱歌等多種形式,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整體協(xié)調能力、與人合作共事等多項綜合能力。
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是,這種班級文化建設不是班主任包辦式的一手獨攬(事實上,這樣的方式方法也起不到鍛煉學生、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增強體積凝聚力的作用),也不是班主任為主體的抓壯丁式的任務分派,而是在班主任的宏觀指導下、全體學生自覺自愿地參與。這樣的模式不但有利于融洽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班主任—學生,班干部—學生)之間的關系,也能增強管理者與管理者(班主任—班干部,班干部—班干部)之間、被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班干部—班干部,學生—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互睦意識。
應該說,西藏地區(qū)的校園文化建設起步是比較晚的,至于班級文化建設則是更大的空白。在班主任工作中,魏書生式的班級文化建設適合被借鑒采用到我們的工作之中,以優(yōu)化班級管理模式,增強班級凝聚力。
綜上所述,魏書生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對西藏教育的班級管理工作具有示范和借鑒意義,不少管理經驗可以加以本土化后應用到我們的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中來。作為西藏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盡己所能,為邊疆教育事業(yè)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魏書生.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漓江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地區(qū)第二高級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