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是現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即: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促進課堂高效;有助于師生互動。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也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課堂效率;專業(yè)成長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fā)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毙畔⒓夹g通過網絡與計算機系統(tǒng)(電子白板)等相結合,集圖像、文字、畫面、視頻于一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也來越密切,信息技術越來越成為提高教育教學、科研水平的有力工具。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迅速進入所學知識境地,縮短學生與所學知識的心理距離。將實際情境融入數學知識之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采用多媒體就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如:學習三角形的知識,我們首先要學生對三角形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我們就可以通過展示關于三角形的各種圖片,等學生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之后,再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三角
形,為什么會大量地使用三角形(聯系下面“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一知識點)。在“圓的畫法”一課中,我先用一條線段繞一個端點(定點)順時針旋轉,直至另一端點掃出一個圓,讓學生先通過觀察,初步感知圓的形成過程。接下來,我通過多媒體將畫圓的步驟分解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獲得“畫圓”的完整信息。這樣,學生就會牢牢記住畫圓的每一個步驟和要領。
二、提高學習效率,打造高效課堂
1.擴大教學容量
特別是復習課,要通過大量的習題鞏固知識。通過多媒體教師可以實現將分析內容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形成知識體系;將大量的試題通過一張張幻燈片快速展示出來,減少了教師的勞動量,擴大了課堂容量,減少了紙質試卷的使用。
2.突破重難點
多媒體具有直觀性、生動性的特點,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示出來,減少對小學生的思維干擾。如:四年級上冊“統(tǒng)計與可能性”一課時,學生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需要統(tǒng)計的數目較多,學生往往會遺漏,這時我通過ppt展示,將不同標準的要素通過不同的顏色展示出來,學生就非常容易查找了,而且我通過Excel做出柱狀圖,這樣學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三、有助于師生互動
1.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給數學、教師、學生提供更多、更優(yōu)秀的學習資源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小學數學教育資源,給廣大師生以廣闊的天地。網絡資源汗牛充棟,教師要給學生一些網站(如:小學數學教學網、小精靈兒童網站、小學數學網、新世紀小學數學網站),讓學生可以去自主學習。教師可以觀看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實錄、下載相關的教案、多媒體課件,有何疑難問題可以在網上和專家活動得以及時解決。
2.通過建立班級QQ群、BBS,促進師生交流與互動
除了校訊通之外,我還幫助班級建立了QQ群、BBS,有條件的學生(沒有條件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課),在QQ群里,大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有的就被其他同學當堂解決,共同的問題往往就會成為輔導課的內容。此外,還會將下載的一些試題和自己上課的課件放在共享里面以供大家去復習、消化。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對廣大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熟練地使用多媒體、錄音筆、電子白板等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確保對設備的正確使用和使用過程中的人員安全。
(2)不斷自我充電“現代信息技術”的理論。如:Office辦公軟件,ppt的制作,視頻編輯軟件(Adobe premiere、Windows Movie Maker等)、圖片處理軟件(Photoshop、光影魔術手等),并且隨著軟件的更新不斷學習。
(3)加強團隊合作。通過集體的如教研組或備課組的力量建立多媒體課件庫,如:作為我校數學教研組長,我組織數學教師按年級創(chuàng)作電子備課和多媒體課件庫,并在使用中不斷完善、更新,收到市教研室的好評,我校數學教研組也連續(xù)多年被評為“優(yōu)秀教研組”。
當然,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弊端: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使用中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受制于一些軟件和硬件條件的限制,有的教師由于大量采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得師生、生生之間的活動少了也是多媒體教學備受詬病的一個原因。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現代信息技術就是這樣一個幫助老師和學生走進開闊天地的工具。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茅村實驗小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