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培養(yǎng)過度看重文化素質(zhì)的提高,品德教育被邊緣化,正因如此,幼兒在愛心、獨立性及行為勞動習慣普遍存在不足。鑒于此,主要圍繞幼兒品德教育展開論述,分別介紹教育者如何為幼兒樹立榜樣,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能力,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等。
關鍵詞:樹立榜樣;自制能力;加強自信
一、教育者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榜樣
研究證實,幼兒期的孩子具有相當強的模仿能力,即與其接觸的任何人都會成為孩子潛在的模仿對象,尤其是家人或老師。在學校環(huán)境中,幼兒與老師的接觸較密切,因此,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讓幼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加以模仿,所以,老師必須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并為孩子做好表率,由此引導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習慣。作為老師,必須隨時督促幼兒改掉自身的壞習慣,尤其要幫助幼兒改掉學校外學到的臟話或粗話。此外,充分利用同學間的監(jiān)督作用,徹底改掉幼兒的壞毛病或壞習慣。若發(fā)覺幼兒存在不良行為,杜絕立刻橫加指責,此時老師應該使用溫柔充滿愛心的口吻去告誡孩子,向孩子說明怎樣才能做好孩子,同時查出引起孩子不良行為的具體原因,由此制訂相應的教育手段。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占據(jù)著重要地位,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對孩子的成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對幼兒的品德教育必須從父母做起,同時配合學校進行品德教育。此外,父母可利用接送孩子或參加家長會等機會與老師交談,借此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進而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
二、孩子自制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幼兒時期,必須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自制能力,以確保孩子成長過程能夠勇敢應對各種挑戰(zhàn)與困難。在學校環(huán)境中,老師必須時刻起到表率作用,始終堅持說到做到的原則??紤]到幼兒總會注意一些新鮮的事物,老師可制作多種新奇有趣的教學工具并適時應用到教學活動中,由此引導幼兒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中。教學過程中若孩子走神或不專心,老師可利用一些不易察覺的動作(如微笑或眼神等),讓孩子自覺發(fā)覺并改正自己的錯誤。此外,孩子若想做好自己,首先必須擁有一份勇敢的品質(zhì),即勇敢承認并改正自己所犯的錯誤,如此才能夠不斷完善自己。若孩子犯了錯誤,老師不應橫加指責,而是讓孩子主動承認錯誤。如果孩子不肯承認錯誤,老師應當耐心地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能勇敢承認及改正錯誤。注意千萬別讓孩子因犯錯誤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要很肯定地告訴孩子,知錯能改的孩子同樣也是好孩子。
三、加強孩子的自信心
眾所周知,個人的奮斗目標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一旦人失去了自信,也就沒有了動力,因此,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是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此外自信心需要平日的積累與培養(yǎng)。當前大多數(shù)幼兒都缺乏自信心,具體表現(xiàn)為膽怯,例如: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等。作為幼兒教師,應該利用各種實踐活動,讓孩子認識到到自己很棒,讓孩子找回自信心。例如實踐活動過程中,老師應多贊賞那些不愛參加活動的小孩,同時以發(fā)小禮品的形式對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的小孩進行適當?shù)莫剟?,由此讓小孩在活動中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自信心。此外,老師嚴禁用一些消極的言語對孩子進行指責,以免傷到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更不自信。
此外,孩子剛進入校園時,總會對一切事物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老師掃地時,孩子也會幫著掃地或整理課桌。盡管孩子的能力有限,但老師也應當熱情歡迎他們來幫忙,并表示很高興與他們一起勞動,同時對熱情參加勞動的孩子加以鼓勵,如此一來可讓孩子認識到助人為樂及幫助他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參考文獻:
[1]王迎蘭.發(fā)揮政府對幼兒品德教育的干預作用[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1(6).
[2]周保想.加強品德教育要從幼兒抓起[J].科教文匯,2013(2).
(作者單位 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qū)水南幼兒園)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