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采集民族之花》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同有一個家》主題二的內容。品德與社會(2011版)課程標準在整體把握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關系中指出:“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不必面面俱到,應簡潔、清晰、具體,注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大而空?!北娝苤?,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把握好教學目標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前提和關鍵,它是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guī)定著教與學的方向?;谶@樣的理念,通過反復研讀教材,查閱資料,學情分析,把本節(jié)課的活動目標定為:(1)了解回族的飲食文化、土家族的建筑、納西族的文字。(2)能結合具體事例,學會搜集、整理資料,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提升民族團結情感。下面以《一起采集民族之花》一課為例,就圍繞“教學目標的制訂和有效實施”談幾點思考:
一、整體把握,精確制訂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教材是以單元活動的形式來呈現(xiàn)的。每個單元里包含若干主題活動。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整體把握單元目標,弄清楚單元目標的落腳點,再根據(jù)課程標準和單元的目標,結合教材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預設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將這些問題確定為活動目標。教材是個例子,教師一定要先熟悉教材,領悟編者給出這個例子的意圖是什么,然后結合本地區(qū)、本學校、本班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確定合適的主題目標進行教學。教材中所提出的問題,是教材中的學生和教室中的學生一起要面對和思考的。例如本班學生中有不少回族生,于是我結合本班實際情況,增添了“回族飲食知識問答”,在互動交流中加深學生對回族人飲食的認識,形成相互理解與尊重彼此的飲食習慣。對土家族的吊腳樓特點的探究,知道其特點與自然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再通過與蒙古包、黎族船形屋、哈尼族蘑菇房比較中,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建筑差異性。同時,學生在整理與收集過程中,處理與篩選信息能力、歸納能力、思維能力等均得到了發(fā)展與提升。而對文本中的納西族文字教學內容,進行刪減、增添、重組,教材資源得到整合,不但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而且學生的活動體驗與文本教材融為一體,讓學生學得更加快樂有效。在整體把握中,我緊扣教學目標而設計了談話設疑,形成探究;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總結提升,提煉方法等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謂是相得益彰,使課堂活動更加有針對性與實效性。
二、合理設計,精準把握教學目標
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顒討摓檫_成教學目標服務,而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以人為本”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育理念。在設計每個活動時,我充分思考和明確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和意圖是什么,落腳點以及活動價值在哪里。教師預設活動目標必須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基礎和生活現(xiàn)狀,要從活動的“質”上去思考、取舍,而不應該停留在諸如“這堂課有沒有開展活動”“開展了幾次活動”這些問題上,并且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顒討撌怯袟l不紊進行的,不能亂而無序。總的來說,一節(jié)課中的活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都為教學目標的有效實施而設計。為了精準把握教學目標,課前確定了以“飲食、建筑、文字”三個內容進行探究解決,在活動中提煉方法,并在解決問題中得到實際運用。如:板塊一的回族飲食的特點探究活動,是在教師精心設計活動“品嘗馓子”“問答互動”活動中,都是教師的引導下步步深入學習,并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方法,這樣無形中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向。板塊二:在梳理歸納回族飲食的學習方法中,用已學習方式初步嘗試運用到土家族的吊腳樓中,從中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了觀察、討論也是幫助他們學習知識的方法,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更明確地幫助學生指出研究問題的方向。板塊三:在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學習的基礎上,該環(huán)節(jié)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解決納西族的東巴文字,由組織小組討論填寫學習單,到生生互動猜東巴文字,教師由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學方式,從板塊一梳理歸納過程中讓學生懂得了如何運用網(wǎng)絡搜索、查閱書籍、親身體驗、小組討論、詢問有經(jīng)驗的人等學習方法繼續(xù)解決板塊2及板塊3的學習內容,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合理教學流程的設計,不但精準把握了教學目標,而且保證教學目標不偏不倚的以落實,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活動也更加明確有效。
三、注重探究,精細實施教學目標
“悟”是學生個體體驗的整合和提升。品德課活動中,我們要給“悟”創(chuàng)設一個合適的場所,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的空間,教師要多給學生一點思考時間;多給學生一點活動余地;這樣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己探索和思考而獲得的知識,理解的問題必然是深刻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自主探索的樂趣和成果后,將會更加努力,更加主動地去學習。為此,在課中展示的活動中,采用了問題解決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交流,討論自己課前所搜集的材料及所產(chǎn)生的感受,凸顯學生的探究體驗主動性,營造了開放、活潑、愉悅的課堂氛圍。例如了解吊腳樓的特點,觀看視頻后讓學生觀察、討論中發(fā)現(xiàn)吊腳樓的獨特之處,與我們平時居住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樣,從比較中了解到是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建筑風格,都是原自于自然環(huán)境所造成的,而在探究過程中的問題,在老師的點撥之下及時運用學習資源包解決問題。這樣的問題解決方式不僅使學生理解不同民族存在著生活習俗的差異,形成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提升民族團結情感,順利達成了預設的目標。
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靈魂,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唯有密切關注兒童的生活實際,精細解讀了教材,精確把握教學目標,精選課程資源,精心優(yōu)化教學流程,才能使三維教學目標的得到有效落實。今后我也將會繼續(xù)不斷地努力,在聚焦教學目標,實施有效性教學的同時,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顆顆希望的種子,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潤物無痕。正如斯普朗格說:“教育的目的并非傳授或接納已有的東西,而是從人的生命深處喚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將人的生命感、創(chuàng)造力、價值觀喚醒?!?/p>
(作者單位 福建省石獅市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