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2013年11月14日
國有企業(yè):三中全會的贏家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領導人們確認了國有企業(yè)在中國經濟中的“主導作用”。政府將確保國有企業(yè)能進一步進入美國和歐洲市場,其競爭力將大大增強。
據(jù)世界銀行統(tǒng)計,中國共有大約10萬家國有企業(yè),在能源、交通、銀行和其他領域都幾乎處于壟斷地位。批評人士抱怨說,國有企業(yè)獲得了國有銀行的優(yōu)待,而且享有大量補貼和稅項減免,它們支付的股息也遠低于競爭對手。同時,許多國有企業(yè)高管與政治領導人之間密切關系令問題復雜化,他們在中共最高層內建立了一個私密的圈子。因而,規(guī)模巨大的國有企業(yè)有隱性優(yōu)勢。
編譯:韋白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2013年11月11日
不愿被考驗的一代
近幾年,中國掀起馬拉松熱,卻沒想到猝死事件層出不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猝死,多發(fā)生在年輕人中,而且往往是在10公里或者幾千米的比賽中。結果,各大中小學紛紛在運動會、體育課達標等方面取消長跑。5000米、3000米等比賽成了高危項目。
今年,中國多地緊鑼密鼓地設計改革高考的方案。10月份先有“英語退出高考”之說,11月又有了“數(shù)學退出高考”的設想。這些并非僅僅是決策者的構思。網上的民調顯示,有大約九成網民支持英語退出高考,近75%的網民支持數(shù)學退出高考。熟悉中國網絡情況的人恐怕都知道,這些網民,往往是年輕人。
他們是在近30年經濟高速增長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沒有經歷過貧困、饑餓等基本生存危機的一代。缺乏壓力,是他們成長中的最大問題之一。結果,他們中有些人跑幾步動不動就要猝死,考幾次試就要精神崩潰。
編譯:袁新
美國《大西洋月刊》2013年11月5日
一個時區(qū)
假設你在喀什,中國新疆最西部的城市,你的朋友發(fā)短信約你三點見面,如果他是維吾爾族,那他所指的是“當?shù)貢r間”,對應北京時間五點。造成這種混亂的原因很簡單,中國,這個同美國面積接近的國家,卻只有一個時區(qū):北京標準時間。為了避免不便,新疆的許多商店和餐館經常調整自己的時間,使用“當?shù)貢r間”。
在過去的六年,中國共產黨采取種種措施,以限制他們的語言學習以及伊斯蘭信仰,促進其與漢族社會的融合。在新疆,維吾爾族與漢族人群的長期疏離造成暴力事件頻發(fā)。采用一個時區(qū),在全國使用北京時間,旨在提高民族團結,更多是出于政治考慮。
編譯:王慕樂
英國《經濟學人》2013年10月26日
13億人的口糧
“自力更生”這個詞,更容易和推崇主體思想的朝鮮而非中國聯(lián)系在一起。事實上,自從拋棄這種觀念,中國人在對外開放中著實受益不少。然而在七月份拜訪湖北農戶時,習近平主席說:“糧食安全要靠自己。”
如今中國日益融入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不只是中國,日本和韓國都要進口73%的谷物用以消費,沙特阿拉伯則是87%。盡管如此,中國的官方政策仍然呼吁糧食生產應滿足國家需求的95%。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想法是荒謬的。鑒于全球價格的差距和比較優(yōu)勢,中國需要進口更多的食物,而不是把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拿來增加糧食生產。北京大學盧鋒教授說,通過賺取足夠的外匯來進口任意需求的糧食,同樣是“自給自足”。
編譯: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