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過對《大河報》1997年1年的中學生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從都市報對中學生的報道數(shù)量、報道篇幅、報道密度、報道程度等方面探討都市報在新的競爭環(huán)境下拓展報道領域、提升報紙影響力的有益嘗試,以期為都市類報紙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內容分析;中學生;《大河報》
中圖分類號:G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1-0050-02
一、研究思路
中學階段是中學生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時期,也是其道德品質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中學階段,是人一生中最關鍵而有特色的時期,是人一生中黃金時代的開端。在這一時期,中學生面臨著生理、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加上緊張的學習和陌生的環(huán)境,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引起心理矛盾。對正處于心理上不斷發(fā)展不斷變化時期的中學生該怎樣進行教育和管理?這不僅對于中學老師和家長來說,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而且對于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媒體來說也是媒體工作的重要部分。其中報紙就成了承載、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載體,利用報紙的優(yōu)勢對中學生各個階段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全方位、立體式解析才可以為中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排疑解惑,真正的解開這一敏感時期學生心中的“疙瘩”。
同理,從對中學生報道數(shù)量、報道篇幅、報道密度、報道程度等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檢驗出一家報紙的報道范圍、報道傾向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對該報紙進行評價和建議,從而達到改善報道質量,提高報道水平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和樣本采集
1.目標媒體選擇。本文選取《大河報》作為研究樣本,通過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資料室抽取《大河報》樣本進行分析。
選擇《大河報》作為研究樣本的原因:(1)高覆蓋面和發(fā)行量,使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洞蠛訄蟆酚?995年8月1日創(chuàng)刊,是由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主辦的一份以“關切民生、倡導時尚、貼近生活、服務大眾”為宗旨的綜合性都市生活報。《大河報》全國日發(fā)行量達100萬份,鄭州市日發(fā)行40萬份。(2)定位獨樹一幟。《大河報》以其多姿多彩的內容、獨特的風骨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市場發(fā)展策略,產生了震撼性的社會影響力。(3)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報紙進入厚報時代,報業(yè)間的競爭更加厲害。打造專業(yè)品牌并提升影響力成為許多報紙?zhí)岣咿k報質量、增加個性化差異的一種競爭策略。《大河報》想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務必提高采、寫、編、評、攝的速度和技巧。
2.時間范圍界定研究對象。本文抽取2007年以中學生為新聞事件主角的報道為研究對象。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每月的第三個星期進行隨機抽樣(節(jié)假日的因素),以保證統(tǒng)計出的樣本處于均衡狀態(tài)。時間段的選擇是由于以下原因:(1)2007年河南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模范,榜樣的力量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的風潮,我省的見義勇為模范魏青剛,孝老愛親模范謝延信、王百姓等都是我們中學生值得學習的榜樣。(2)鑒于文本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文本的易統(tǒng)計性,選擇較短的統(tǒng)計時間范圍。本文采用隔周抽樣的方法從2007年84份報紙中得到了114條有效樣本信息。
3.類目建構。本文采取內容分析法,對所獲樣本進行分析,根據所分析的內容,構建了四個類目,分別是報道體裁、報道性別傾向、報道主題、版面空間分配。
(1)報道體裁:一般指新聞媒體所傳播的新聞作品的各類載體形式,是新聞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相統(tǒng)一的報道樣式的統(tǒng)稱[1]。其分為:消息、特寫、評論、圖片(包括漫畫、圖表)。
(2)報道性別傾向:在新聞報道中媒體從業(yè)人員或根據自己的性別有意識、無意識的對新聞事件中的報道對象有性別“歧視”,這是主客觀的共同條件下造成的不可完全避免的報道現(xiàn)象。其分為:以男生為新聞主角的報道、以女生為新聞主角的報道、男女共存的新聞報道、不明性別的新聞報道。
(3)報道主題:即新聞報道的焦點。其分為:生命安全、健康狀況、被愛心、獻愛心、違紀犯罪、權益維護、誠信、教育培訓、減負、勵志、招生考試、比賽獎勵、早戀網絡、生活狀況、其他。
(4)版面空間分配:版面空間是一個版面所提供的、用以表現(xiàn)編排思想和內容的空間[2]。
三、統(tǒng)計結果及分析
1.報道體裁。從表1可以看出《大河報》對中學生的報道約68.4%的篇幅采用消息體裁來報道,約30.7%的篇幅用特寫這一體裁報道,只有0.9%的篇幅用評論來報道。
不難看出,《大河報》主要是以敘述為主的方法對中學生進行快速、直接、簡潔的報道。值得欣慰的是特寫在《大河報》對于中學生的報道中占了一席之地,因為特寫是以描寫為主要手段,對能反映人和事本質、缺點的某個細節(jié)或片段,做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現(xiàn)”處理的一種新聞文體[3]。所以都市報之中的特寫就能從方方面面還原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棘手的問題并很好地為她們作出引導,使之更快的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去,《大河報》的這一報道值得肯定。再說評論,它是政論性的新聞體裁,是針對新近發(fā)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發(fā)議論、講道理,直接發(fā)表意見的文章。都說學生是祖國的花朵,那么我們的媒體應不應該關注、關心、關切這些“花朵”?答案是肯定的。都市報關于中學生評論的缺少勢必不能給身處困惑的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所以加強中學生現(xiàn)象評論,不僅能提高報紙的讀者范圍,而且在都市報日益趨同的今天,這樣的做法不失為一種良性的轉型途徑。
2.報道性別傾向統(tǒng)計。從表2可以看出,男生為主的新聞報道《大河報》用了28.9%的篇幅報道,女生為主的新聞報道用了14.9%的篇幅報道,男女共存的新聞報道占了48.2%,不明性別的報道占了7.9%。除去兩者共存和不明性別的報道外,男性中學生的報道量幾乎相當于女性中學生報道量的兩倍,但《大河報》作為大眾的都市報紙,且不妄下定論說媒體“重男輕女”,光是讀者中龐大的女性讀者也會對此不滿?,F(xiàn)代社會女性雖獨立、自強,但生理結構和環(huán)境因素還是會制約其發(fā)展,對于女中學生來說也一樣,要更多依靠成人的照顧、保護,所以加大對女生的報道力度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大河報》應從關愛女性、尊重女性的角度出發(fā)多對她們的困惑加以引導和糾正,女中學生將來才能成為真正的“半邊天”。
3.報道主題。從表3看到,健康安全類占據報道主題的第一位,約23.7%的篇幅;其次是招生考試和教育培訓,各占約16.7%和15.8%;被愛心占約10.5%;孝老誠信占約9.6%;減負占約5.3%;其他占約4.4%;違紀犯罪和比賽獎勵都占約2.6%;獻愛心、權益維護、早戀都占約1.8%。應試教育還是我國教育的一大特色,對考試結果的過分關注勢必會引發(fā)中學生的各種叛逆情緒,比如“早戀、違紀犯罪”,《大河報》在河南是有影響的都市報,責無旁貸承擔起引導中學生向健康發(fā)展。
建議該報紙多報道學生課外活動的新聞,在學校和家長的壓力下他們已經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大河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關注中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不僅創(chuàng)新特色,而且還會增加青少年讀者群。
4.版面空間分配。從表4看出,關于中學生的報道全版占約26.3%;版中上和版中中新聞稿件占約16.7%;版右中占約7.9%;版左下占約5.3%;版左上、版左中、版右、版右下均占約4.4%;版中下占約3.5%;版中占約2.6%;版左和版右上占約1.8%。
在中國報紙版面上,區(qū)序的運用是比較重要的,對于重要的稿件,應放上版版刊登,最重要的稿件,應放頭條位置?!洞蠛訄蟆吩趯χ袑W生新聞事件的報道還是比較重視的,近三成的報道量放在了全版位置,現(xiàn)在生活壓力巨大,學校和家長對孩子施加學習壓力也是有增無減,而都市報是為老百姓看的報紙,勢必會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困,對學生報道的日益重視正好趨同的這一形勢。
四、結 語
從對中學生的報道來看《大河報》,雖有管中窺豹的懷疑,但還是能從中說明問題,與此《大河報》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改進。
1.創(chuàng)新新聞文體以吸引讀者。穆清同志說:“只要我們徹底解放思想,敢于創(chuàng)造,新聞寫作上一定會出現(xiàn)一個新的局面,我不相信新聞就只能有一種寫法,既然我們的新聞在內容上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為什么一定要受現(xiàn)有形式的束縛呢?”消息、通訊、言論作為報紙最基本的媒體,被大量而長期地運用,日益現(xiàn)顯出套路化模式化,表達內容、吸引讀者的空間越來越小。所以報紙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有新的提高。
2.強烈的平民意識,體現(xiàn)了都市報“讀者至上”的板報理念。都市報既然定位于市民報,它就應該帶有強烈的平民意識,平等對話、貼近讀者是都市報的特征。不能居高臨下,以教育者自居。也不能漠視讀者的需要,我行我素。
3.創(chuàng)新特色,活動辦報。都市報的興起與都市的發(fā)展是同步的。都市報的出現(xiàn),既是讀者的需要,又是市場競爭的需要,更是黨報功能延伸的需要。此外,《大河報》的辦報宗旨是“彩繽紛天下事,入尋常百姓家”。都市報要緊緊的貼近讀者,通過活動彰顯媒體品牌,通過活動表達市民需求,通過活動豐富市民生活。開展如“記者進農村”、“幫殘疾人圓夢”、“接寒門學子回家過年”等活動。
參考文獻:
[1]劉海貴.中國新聞采訪寫作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蔡雯.新聞編輯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穆青.新聞散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