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薄伴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教程。”這一對話過程,具體包括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四重對話的交織。閱讀教學的目的也可以說主要是通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實踐,學習如何與文本對話,從而培養(yǎng)起與文本對話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多向交流關系。對話的目的不僅限于知識的獲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識的過程,形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這種對話和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條件的。
一、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是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至高追求。通過對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讓他們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想: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首先要喚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在導語設計時,我播放以“早春”為主題的影像片段。在導入情境的渲染下,學生與美麗的自然展開多感官對話,從而感知初春景致,喚起他們學習這一課的興趣,為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教師與文本的對話
在進行一篇課文教學之前,首先就是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即教師對教材的解讀,讀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只有對文本進行了解讀,在課堂上才能靈活的駕馭課堂。
三、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對話”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北热缯w感知《春》時,我范背,配樂《漁舟唱晚》,閉上眼睛,跟著音樂,跟隨著我一起來走進朱自清的《春》。然后要求學生用一句話,一首詩,一段歌,來形容聽后的感受。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對學生的尊重、理解,不“蹲下來”,以孩子的視角、心理、思維閱讀文本,就不能營造出“對話”必需的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平等對話”就無從談起。因而,課堂教學中的對話應該是在師生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的。真正的對話應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會,保護學生提問、發(fā)表見解的權利和積極性。在對話過程中,我們教師應尊重學生出發(fā),認真傾聽每一學生的聲音,即使學生有時說得不到位,甚至有些荒謬,教師也要善于發(fā)現其中的合理成分,看到學生積極思維、大膽表達的優(yōu)點,在指點中不忘將親切的微笑、肯定的話語傳遞給學生。這樣,學生參與對話的熱情才會有增無減,對話的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四、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生生對話是課堂教學中最為活躍的,是在同一水平線上的對話,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鳴的。生生對話能促使學生在他人的只言片語中獲得提示和理解,產生新的思想,同時,亦能使學生在對話中掌握思考的過程與方法,在與別人的探討中吸收新的合理的思考方式。例如《春》教學中以四人小組討論的形式,對共同喜歡的春景圖進行探究、研讀。在小組討論及評價中,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打開。同時學生間的對話,有助于每位學生與文本、與作者對話的拓展與深入。
把語文閱讀教學當作對話的過程來認識、來實施,是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這樣的多重對話,并不是并列的關系 ,而是以每一個學生個體作為閱讀主體與作者的對話為中心的,其他的對話都是為了給學生個體的閱讀對話營造一個良性的言語環(huán)境,提供某種條件,而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