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音,面對這個名字,太多的人會把她和這樣的詞聯(lián)系起來:美麗多情,空靈脫俗,才華橫溢。當然,她無愧于這些詞,讀過她的《一片陽光》嗎?只是一片陽光的不經(jīng)意照射,她竟能寫出那樣一篇帶著水晶般光澤,玻璃般清脆質(zhì)感的散文。我?guī)缀蹩梢韵胂笏且荒ㄝp巧身影,嵌入這滿室一角,從書架抽出一本書,輕輕轉(zhuǎn)身,驚異眼前這一片澄黃流動的光,她有些發(fā)怔,在沉寂中驚訝自己的周圍。“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現(xiàn)在流水似的輕輕……”
《別丟掉》這一首深婉的詩讓我們看到了她的真誠多情。當然,人們熟悉她,更是因為她和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的感情糾葛,受電視連續(xù)劇《人間四月天》影響,人們對林徽音有了更形象更直觀的認識,難道,林徽音真如周迅所飾,是一個迎風留淚,見月傷情的的美麗蒼白小女人,與另外兩個女人一起依傍在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身邊?
不,這決不是完整的林徽音,讓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文字:在外來建筑大舉登陸中國,在各國設計師欲將中國變?yōu)閷嶒瀳龅臅r候;在民族建筑一天比一天稀少的時候,我們有必要紀念集柔美、古典、民族、理性于一身的偉大的中國女設計師林徽音女士。她將才華與心血全部注入到對建筑的愛上面。她的設計使建筑變成為翩翩起舞的詩篇。在此刻我們懷念、贊揚林女士。在這樣的日子里我們更希冀我們、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后輩能夠去承繼林女士的靈性、民族性與創(chuàng)造力以更適合的方式去伸展建筑生命的含義。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林徽音的幾個人生片斷:1949年,北平解放,林徽音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筑系一級教授。7月,政協(xié)籌委會決定把國徽設計任務交給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由林徽音、李宗津、莫宗江、朱暢中等七人參加設計工作。1951年,為挽救瀕于停業(yè)的景泰藍傳統(tǒng)工藝,林徽音抱病深入工廠做調(diào)查研究,并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1952年,林徽音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一起,經(jīng)過認真推敲,反復研究,終于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這些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別樣的林徽音,一個大氣的,充滿智慧的,具有非凡創(chuàng)造力的女性。
抗戰(zhàn)時期在昆明,林徽音常去沈從文家聊天,沈從文屋中只有一把椅子,待客的座位是放在地上的稻草墩。名門才女林徽因坐在稻草墩上盡情談笑,談人生,談時事,談昆明印象。訣無怨言,可見出她對戰(zhàn)亂中的顛沛與艱辛早已安之若素。
1940年,林徽音隨梁思成考察中國建筑,她穿著旗袍爬上爬下,騎騾子,坐卡車,走泥地,到處考察中國古建筑,攀梁上柱,測量分析,臨摹細節(jié)和拍照,然后寫下動人而重要的文字《平郊建筑雜錄》,一路顛沛流離從云南到四川,當年林徽因帶著母親和孩子,坐敞棚卡車,采“騎馬蹲襠式”,從昆明一直坐到四川李莊,費時兩個星期。林徽音在這個缺乏最起碼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村莊一住就是五年。
有一張照片拍攝的就是她在李莊的情形:瘦骨嶙峋的她正躺在床上,背后是一個簡易書架,上面堆放了些大部頭書籍。在李莊五年的時間里,頭頂上不時會有戰(zhàn)爭期間那種帶著“威脅的轟鳴聲和致命的目的性”的日寇飛機呼嘯而過,而她,全身心都浸泡在漢代文物和現(xiàn)代詩歌中,她在身體的病痛和無休止的家務中掙扎,躺在床上寫詩,寫小說,和梁思成一起編校《中國建筑史》,為營造學社的經(jīng)費操心,為兩個孩子縫補衣服襪子,為落難的知識分子的內(nèi)耗傷腦筋,同時,還要為漸成空洞的病費煎藥熬湯。但她仍然保持她的創(chuàng)造天賦和堅毅樂觀的態(tài)度,并以此感染周圍的人。梁思成曾說“在戰(zhàn)爭期間的艱難日子里,營造學社的學術精神和士氣得以維持,主要應歸功于她”。她在李莊完成了詩作《一天》、《憂郁》等文學創(chuàng)作,完成論文《現(xiàn)代住宅設計思考》,協(xié)助梁思成編著《圖象中國建筑史》,特別是幫助梁思成完成了中文的《中國建筑史》。
這才是真正全面的林徽音,我們可以在這個名字上加上這樣的詞:堅毅,勇氣,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