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
“富而無驕”,有地位,有財富,成功了不驕傲。古今中外有些人因為地位高了,風度蠻好;風度好是外形的,外形過得去,看不出驕傲來,已經(jīng)了不起,但是內(nèi)心到底還有一點覺得自己了不起。
有許多人想不驕傲,很難做到。富貴了,地位高了會驕傲;有錢會驕傲;學問高了也會驕傲。所以要修養(yǎng)到“無驕”,實在不容易。而相比之下,富而無驕和貧而無怨,兩者之間,還是無驕容易一點。
“貧而無怨”的貧不一定是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窮;不得志也是貧;沒有知識的人看到有知識的人,就覺得有知識的人富有;“才”也是財產(chǎn),有很多人是知識的貧窮。莊子就曾經(jīng)提到,眼睛看不見的瞎子,耳朵聽不見的聾子,只是外在的生理的;知識上的瞎子,知識上的聾子,就不可救藥。所以貧并不一定指沒有錢,各種貧乏都包括在內(nèi)。人貧了就會有怨,所謂怨天尤人,就牢騷多,人窮氣大,所以教人做到“安貧樂道”。這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知識分子的基本大原則。但是真正的貧而能安,太不容易。
現(xiàn)在有人拿“安貧樂道,知足常樂”這句話,批評中國文化,說中國人的不進步,就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這種批評不一定對,“安貧樂道”與“知足常樂”,是個人的修養(yǎng),而且也很少有人真正能做到。我們當然更不能說中國這個民族,因為這兩項修養(yǎng),就不圖進取。事實上沒這個意思,中國文化還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至理名言,我們不可只抓到一點,就犯以偏概全的錯誤。這兩句話,是對自己做人做事的一個尺碼,一個考驗。
貧窮與否取決于外界的比較和自己的所需,相對很多人來說,也許這輩子都難以達成一些小小的愿望,終其一生,郁郁而終。欲求不滿,總是件痛苦的事情。當自己得不到時,就對自己說,心小一點。當自己可以抓住時,告訴自己,該把五指張開一些。于是,慢慢清晰,慢慢分明起來。人來分類的話有兩種,一種是有余的,一種是不足的。但是每個人都具有兩種相同的感覺,感覺幸福和不斷追求。
勸慰一個人,總要不免提及到,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情,這并不是說我們不知道世事無常,世道險惡,而是我們懂得珍惜,去享受美好的,去捕捉一個好的心情。“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孔子把人心看透了,才有這句地道的話。
編輯/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