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再談一談,孔子“直”論的人格要求。
以直報怨
道家有所謂“以德報怨”的理論。老子認為,“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以德報怨”,在老子那里,是一種政治上的策略。而在孔子這里,則是一種個人修養(yǎng)的功夫?;蛟唬骸耙缘聢笤?,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保ā墩撜Z·憲問》)“以德報怨”當然優(yōu)于“以怨報怨”?!耙栽箞笤埂保乖瓜鄨?,永遠無法了結(jié)。然“以德報怨”,用意過于顯露。你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我一定要做一件對得起你的事,讓你自己去思量,讓你自己去反省。如此之“德”,帶有極強的工具性。因其帶有極強的工具性,此“德”亦不可謂之真正的德。德之為德,就在于自然而非出于強迫。所以,“以德報怨”不若“以直報怨”。
“以直報怨”的核心是“直”,而“直”以“義”為基礎(chǔ)。董仲舒謂曰:“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不管他人如何待我,而我該怎么待人就怎么待人,絕不受他人態(tài)度和行為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義”,這也就是所謂的“直”。你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情,我不會“以怨報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你受到應有之懲罰;我也不會“以德報怨”,故意做出對得起你的事情,從而讓你自己去思量、去反省,讓你感到無地容;我會一如既往,該如何待你就如何待你,全當什么事情也沒有發(fā)生。你也許以為我在“以怨報怨”,你也許以為我在公報私仇。如何看待這一切,如何進一步對待我,那是你的事。你心里如何想,我都不做考慮,該怎樣待你就怎樣待你,這才是所謂的“直”,這才是孔子所推崇的態(tài)度和行為??梢钥闯觯龅竭@一點并非易事。它意味著不怕被人誤解,不怕被人誤認作小人,它意味著一種無所畏懼的精神。
父子相隱 直在其中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父子關(guān)系是儒家最為強調(diào)的一種關(guān)系。父子關(guān)系不是利益關(guān)系,甚至不是情義關(guān)系,而是一種最為親密的血緣關(guān)系。此人是你的父親,無論如何,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事實。處理父子關(guān)系的根本是慈與孝,亦即父慈子孝。慈孝之中,儒家更強調(diào)孝。孝是為人之子的根本,如果離開這一根本,不僅不能謂為人之子,甚至簡直就不可謂為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親都不愛,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愛,而置自己的父親、自己的兒子于不義,那么這個人還有什么事情干不出來呢?我們對這個人還能有什么期待呢?父慈子孝,就其無須任何外力使然而言,是父子關(guān)系之常態(tài),這一常態(tài)本身即體現(xiàn)了父子之“誠”、父子之“直”。
“父子相隱”表現(xiàn)出的是人情之常。而這一人情之常維護的是人倫關(guān)系中最為重要的一層關(guān)系。如果父子關(guān)系遭受破壞,所破壞的不僅僅是父子關(guān)系,而是整個社會賴以維系的根基。竊羊一事固然對社會有危險性,但由此而引發(fā)的子證父之竊羊,則破壞了正常的父子關(guān)系,破壞了整個社會賴以維系的根基,此一危害遠遠超過了竊羊這一事件本身。所以,父子相隱,不僅反映了父子關(guān)系的常態(tài),而且有助于維護人倫關(guān)系的根本,故此孔子對其持肯定態(tài)度。
子不可證父,不僅出于人倫之常,而且子從來不具有證父的資格。一個人,作為獨立存在的實體,作為一個自然人,有很多權(quán)利和義務,可是,并不具有指證自己父親的權(quán)利和義務。因為一個人天生不具有、后天亦永遠不可取得這樣一種指證父親的資格。
子不證父,父不證子,“父子相隱”,乃人情之常。儒家對于父子人情世故的關(guān)注,并非只停留于人之常情的層面。父子關(guān)系的本質(zhì)是“父子一體,榮恥相及”,“一體”意味著永不分離;“相及”意味著相互擔當。 “孝”并非一意屈從,不是不分是非,而是要替父母著想,而是在父母未為不善時,力諫;父母已為不善時,勇于自己承擔。用現(xiàn)代的觀點講,一個兒子或父親所能做的,不是當自己的父親或兒子違法犯罪以后去指證他,也不是千方百計去包庇他,而是勸告其投案自首,而是勇于擔當由此所產(chǎn)生的一切責任。
孔子“直”論所標舉的人格,是一種胸懷坦蕩的人格。這樣的人,不懷舊惡,不記新仇,是即是,非即非,有則言有,無則言無。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就怎么做。不虛偽、不造作,不貪圖虛名。這樣的人,由于心地純真,胸懷坦蕩,由于不圖虛名,所以不怕誤解、不怕陷害、不怕打擊報復。這樣的人,代表著公正、良心,代表著正義、正氣,不管別人如何待他,他都會一如既往地待人。這樣的人,不把人倫操守當作空洞的教條,而是將其化作自身自覺的行為。
正直、公正、坦誠,是“直”者的基本品格。如果說,孔子所標舉的“君子”,還是一個儒者的形象,那么,孔子所提倡的“直”者,則具有一般和超越的意義?!熬印币孕腥?、揚義、守禮為基本操守,這是儒者之為儒者的根本所在。所以,“君子”是有具體規(guī)定性的。一個人可以信奉儒家理念,成為儒者,成為“君子”,也可以不接受儒家理念,做一個普通人。然而,不管一個人接受不接受儒家的基本理念,正直、公正、坦誠,應當是為人處事的正確的心態(tài)。從這個意義上講,孔子所提倡的“直”,更具有一般意義和超越性。
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