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使其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體現(xiàn)了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促進創(chuàng)新教育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幼師歷史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就有了廣闊的施展空間,教師只要注重學生參與教學的質與量,幼師歷史教學的課堂必會迎來一個燦爛的明天。
關鍵詞 參與教學 創(chuàng)設情境 創(chuàng)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3-0120-02
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活動,使其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傾向性表現(xiàn)行為,它是體現(xiàn)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的最佳結合點,對幼師歷史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重要性
首先,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是適應幼師歷史創(chuàng)新教育的需要。當前,幼師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教育是要求體現(xiàn)在學生自身的學習和發(fā)展上。美國的羅杰斯認為在教學中應使學生整個人沉浸于學習之中——軀體的、情緒的和心智的。布魯姆的“掌握學習”認為要使“人人都能學習”,學生就必須人人參與教學。因為學生參與教學有諸多的重要性:其一,它能給學生提供思考;探究歷史的時間、空間,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其二,它能使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闡釋歷史事件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和運用學習歷史的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其三,它能實現(xiàn)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加強合作與交流,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其四,它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潛能得到開發(fā),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歸根結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對大力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是符合幼師生認知心理的需要。幼師時代是人生之旅中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階段,這與幼師生獨特的認知心理分不開,它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感知客觀事物中,知覺活動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較強的選擇性與自覺性,不僅能注意到事物的外部特征,也能在觀察事物全貌的基礎上掌握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出較強的觀察力和理解力。第二,思維的特點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最后出現(xiàn)辯證思維。思維獨立性、批判性日益凸現(xiàn),表現(xiàn)為喜歡懷疑、爭論。第三,就想象力而言,想象的內容更具現(xiàn)實性,其創(chuàng)造性成份也逐漸增加。顯然,幼師生以上的認知特點為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二、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方法
1.方法之一:創(chuàng)設情景——初步參與。創(chuàng)設情景是指教師通過情境的藝術渲染方式把歷史知識呈現(xiàn)給學生:或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或豐富的史料再現(xiàn),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展示趣味橫生的教學場面,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景。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方式來感知歷史,達到生疑探究的目的。如《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課中有關西安事變內容的講解,可先放一段影片《西安事變》中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宣布發(fā)動事變的場景。學生看后意猶未盡,很自然會冒出一些疑問,象“張、楊兩位將軍為什么要發(fā)動事變?事變進展如何?它在國內國際的反響如何?結局怎樣?”等等;心理學認為,疑問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教師巧妙的設計,能激發(fā)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摺?。因此,教師須找準“趣”點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2.方法之二:引導自學——獨立參與。引導自學是指教師指導學生獨立自主地、能動地獲得知識和技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的目的。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提出:“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yǎng)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F(xiàn)行的幼師歷史教材可讀性強,幼師生也已具備了一定有自學基礎,因此,教師的指導應側重學法的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只有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加強學法指導,才能讓學生自覺地學、科學有效地學。如《19世紀中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一課中有關明治維新內容的講解,教師布置學生自學,要求學生在閱讀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跟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比較,啟發(fā)學生從全程去對比。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教師逐步啟發(fā)學生應抓住改革的背景(國內因素:政治、經(jīng)濟、社會矛盾;國際環(huán)境)、目的、內容這些重點,以達到突破結果不同(成功與失?。┻@個難點。事實證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能把握重點,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難點,還能以獨到的眼光提出問題。如觀察“日本政府派使團出訪歐美”圖提出問題“為什么日本不是資本家個人行為而是政府行為?”學生的學能從無疑向有疑過渡,證明愛因斯坦所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3.方法之三:組織討論——廣泛參與。組織討論是指教師組織學生以語言為思維工具,通過多向信息交流、思維相互撞擊的形式來達到解疑釋疑的目的。幼師歷史教材內容的安排有彈性,如活動課《絲綢交易會》《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等為學生合作交流、廣泛討論提供了機會。此外,教師還可捕捉一些“熱點”問題來展開討論。所謂“熱點”,即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有爭論,且意見相持不下。如《工業(yè)革命》一課中“火車與馬賽跑”圖,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這幅圖說明火車將代替馬等畜力作為運輸?shù)闹饕ぞ?,但也有少?shù)同學提出了質疑,他們觀察到火車與馬前行,馬還稍稍超前,認為作為交通工具火車還不如馬。通過師生與同學之間的多邊交流,大家集思廣益,綜合兩種意見達成共識:火車代替馬等畜力成為主要交通工具是歷史的進步(負載能力強圖上已證明),但當時火車運行的速度還不快,因此,以后還需在這方面進行技術改造。討論使課堂出現(xiàn)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學生通過廣泛參與,親身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成就感。正如古語云: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綜上所述,在幼師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有廣闊的施展空間,教師只要注重學生參與教學的質與量,幼師歷史教學的課堂必會迎來一個燦爛的明天。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