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臟神經官能癥這一概念現在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了解,究其原因,則是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患有這一疾病的人群數量在不斷增加,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學習。筆者從其產生機理來看,中醫(yī)所說的內因,即情志因素在這一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對于其治療方法而言,中醫(yī)療法中的的中藥、針灸、整脊則較西醫(yī)的治療方法見效更快或是療效更好。
【關鍵詞】心臟神經官能癥;情志;中醫(yī)療法
Exploration of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s of Cardiac Neurosis/Zhang Yi-yua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20):155-157
【Abstract】The concept of cardiac neurosis is now understoo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are gradually increased patients of this disease together with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our society, and the disease has seriously affected people’s normal work and study. From which we look at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the emotion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played a decisive role, and in Chinese we call it internal reason. For its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chiropractic has faster and better efficacy than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Key words】Cardiac neurosis;Emotion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Departm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20.075
心臟神經官能癥是神經官能癥中的一種特殊類型,以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失調為主要表現,還可兼有神經官能癥的其他臨床癥狀,主要表現在心悸、心前區(qū)疼痛、氣短、乏力、短暫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偶有早搏,多伴有疲倦、頭暈、多汗、失眠、多夢、焦慮等癥狀[1]。多是由植物神經調節(jié)失常而導致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紊亂,因而凡是影響神經功能的因素如受驚、情緒激動、精神緊張等都會使此疾病發(fā)作或癥狀加重[2]。
1 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產生機理
不妨從兩個方面來闡釋神經官能癥的產生機理,一個方面是從中醫(yī)角度來找尋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病因病機,以便于指導治療過程中的理法方藥,另一個方面是從生理與心理的角度來探究其產生的生理與心理條件,為預防與治療打下基礎。
1.1從中醫(yī)理論出發(fā)的闡釋中醫(yī)對疾病的產生機理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其中對于發(fā)病原因,就有病因的三分法。宋代陳言(字無擇)根據張仲景“千般疫病,不越三條”這一論點,著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簡稱《三因方》[3]。書中將病因分為三類,即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其中內因是指七情內傷,外因為外感六淫,而飲食所傷、叫呼傷氣、蟲獸所傷、跌打損傷、中毒、金創(chuàng)則為不內外因。心臟神經官能癥屬中醫(yī)情志病范疇,根據金元四大家中寒涼派鼻祖劉完素所總結“五志化火”是心理病的主要病機[4]。在中醫(yī)觀點認為,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發(fā)作,與心、肝、脾關系密切[5]。心藏神,《素問·靈蘭秘典論》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肝主疏泄,可調暢情志,心肝兩臟均與情志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心臟神經官能癥很重要一個病因為“內因”,即七情內傷,多因升學或晉職稱等導致工作學習壓力過大,或是家庭內部氛圍不和諧而導致平日情緒壓抑低落,再者就是處于“更年期”這一特殊生理階段的女性由于內分泌失調而導致情緒不穩(wěn)定,時常發(fā)怒生悶氣等種種原因,導致了肝氣郁結,主疏泄的功能失常,氣機不暢,又因木克土,肝郁會乘脾,導致脾的健運功能失司,無法正常地運化水谷精微,從而導致氣血生化伐源,造成氣血兩虛之證,血虛無法滋養(yǎng)心脈,加之氣虛無力推動血行并且無法固護心脈,導致心神失養(yǎng),從而影響“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脈”的功能,就會發(fā)生諸如心悸、心前區(qū)疼痛或心動過速等一系列神經官能癥的癥狀,且易造成患者發(fā)病后的恐慌、憂慮等情緒,易造成臨床誤診。我國民族醫(yī)學對心臟神經官能癥也有相應的闡釋,藏醫(yī)將心臟神經官能癥列入藏醫(yī)學中“心龍癥”的范疇,《四部醫(yī)典》論述心龍癥的主要癥狀為“頭痛、健忘、神智錯亂、無故生氣,有時自言自語,有時答非所問,聞不悅耳之語則驚恐不安,容易生怒火,常哀聲嘆氣,氣息氣短,失眠不寐,有心慌失意感等。”藏醫(yī)內科學有云:“特指在膻中穴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以及第6、第7胸椎棘突有壓痛感,病情加重時全身酸痛,暈厥。若不能及時治療會導致發(fā)瘋”。蒙醫(yī)認為心臟神經官能癥的主因為赫依(為人體三根之一,胎臍三種性質脈中的中性脈屬于赫依質脈[6])偏盛或血、希拉(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物質,血液代謝產物之一[7]) 偏盛侵及心臟與赫依相搏。大家或許可以采用一些民族醫(yī)學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1.2從生理及心理角度的闡釋根據巴甫洛夫生理學的觀點[8],可以將神經官能癥的發(fā)病機制歸納為以下三點:(1)興奮過程的過度緊張。(2)抑制過程的過度緊張。(3)興奮和抑制過程靈活性的過度緊張。因此,起重要作用的是神經系統(tǒng)某種類型及在某種對軀體不利的因素的影響下神經系統(tǒng)的預先衰弱。換句話說,是由于神經系統(tǒng)不夠強壯、靈活、均衡所導致的疾病的發(fā)生。
一項關于心臟官能癥患者的心理衛(wèi)生狀況和性格特征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68例患者中大多數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都被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和恐懼情緒所困擾,在這68例患者中,年齡16~65歲,男性23例,女性45例,以女性居多。這些患者均是在排除了器質性病變并且符合現代內科學診療手冊上所列及的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臨床表現,因此與實驗目的十分吻合,有很好的參考價值。通過對這些患者進行艾森克個性問卷[9],從四個維度來分析患者的性格特征于心理衛(wèi)生狀況。結果顯示,在68例患者中,從神經質和內外向特征來看,屬情緒不穩(wěn)定型的有61例,占89.7%,內向情緒不穩(wěn)定型的占31例,為45.6%,是所占比例最多的一種類型;從精神質維度來看,患者大多有喜歡獨來獨往,對別人漠不關心,易找麻煩和進攻,無法適應任何環(huán)境,缺乏同情心等等的表現。從性格特征來看,以抑郁質性格類型為多,占45.6%。綜上所述,心臟神經官能癥的患者大多情緒不穩(wěn)定,性格抑郁,并且精神上有很多缺陷,這些均為該病的發(fā)病基礎。因此,在治病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是十分必要的。
2心臟神經官能癥的治療方法總結
2.1王不留行穴位貼壓按摩治療心血管神經官能癥李彩敏等[10]將王不留行子用輸液貼材料分別固定于雙側內關、膻中、雙側足三里穴位上進行按摩。按摩內關穴時,用拇指指腹壓在其上,示指指腹壓在同側外關穴,每側按摩10 min。按摩膻中穴時,可左右兩手交替進行,以拇指、示指為主,兩手各按摩5 min。按揉足三里穴時,以示指、中指為主,可兩手同時按摩,每側10 min。按摩這些穴位時,力度以穴位處微痛為度,并且要心平氣和、全神貫注地按摩。每日3次,10 d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后復診,更換王不留行子。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床治療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此臨床治療研究共314例,痊愈130例,顯效95例,有效76例,無效13例??傂蕿?5.86%。
2.2針灸配合中藥或單純針灸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護理王靈娟[11]通過針灸配合中藥來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在針灸治療中,主穴取足三里、三陰交、風池,配穴取內關,百會。用1.5寸的針,足三里直刺0.5~1.5寸,三陰交、風池、內關直刺0.5~1寸,百會平刺0.5~0.8寸,小幅度提插捻轉,留針20 min,平補平瀉,每日一次,10 d 為一療程,在各療程之間休息3 d,共針3個療程。在中藥治療中,以柴胡疏肝散加二陳湯為主要方劑選取。每日一劑,一天服兩次。王靈娟的臨床治療結果顯示,經3個療程結束后,接受治療的120例患者中,顯效100例,有效13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4%。無一例發(fā)生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
陳立娜等[12]應用針灸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共治療65例患者,其中隨機分為藥物組35例,針刺組30例,針刺組取百會和神庭穴,采用頭皮針法,內關、足三里、太沖、三陰交采用常規(guī)針法,各個穴位得氣后接電針,留針20~30 min,每周針6次,周日休息,針刺4周為一個療程,共針2個療程。藥物組采用黛力新10.5 mg,每日2片,早晨和中午各服一片,服用8周,觀察效果。治療結果為針刺組顯效16例,有效8例,無效6例,有效率為80%。藥物組顯效17例,有效10例,無效8例,有效率為77%。兩組總有效率無明顯差別,但是,在治療過程當中,針刺組治療起效快,并且能避免藥物組所產生的許多副作用,因此用針刺治療有更明顯的優(yōu)勢。
2.3艾灸背俞穴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李紅霞等[13]通過艾灸背俞穴的方法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她們將患者分為艾灸組和藥物組,艾灸組患者采用側臥或俯臥位,取穴為背俞穴中的雙側厥陰俞至膈俞段,在腧穴范圍內往返溫和灸,以局部潮紅、患者自覺有溫暖之氣向胸部即心臟部位透散為好,每次30 min,每日一次,10 d為一療程,間歇7 d,共治療兩個月。藥物組患者為口服復方丹參片,谷維素等兩個月。最終結果顯示艾灸組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在每組的64例之中,艾灸組治愈50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31%。藥物組治愈33例,有效8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為64.06%。
2.4耳穴壓豆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療效觀察胡桔花[14]將耳穴壓豆運用到了心臟神經官能癥的治療上,即在中西醫(yī)結合的基礎上再配合耳穴壓豆以提高療效。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8例,對照組36例,兩組分別給予西醫(yī)基礎治療即服用倍他樂克12.5~50 mg,每天兩次,谷維素30 mg,每天3次,多慮平25 mg,每天兩次。也分別給予中醫(yī)基礎治療,兩組均內服逍遙散加生脈飲以益氣養(yǎng)陰、疏肝理氣,每天一劑,溫服。之后,觀察組給予耳穴治療,取耳穴的心、脾、肝、交感、神門、內分泌、皮質下、神經衰弱區(qū)。貼上王不留行子后,給予使患者感到酸脹、麻、灼熱且能耐受的刺激強度。每天按壓3~5次,每穴按壓1~2 min,每3天更換一次壓豆,4周為一個療程。對照組不做耳穴治療。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38例患者中,顯效14例,有效2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1%,對照組36例患者中,顯效9例,有效18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5%。
李淑霞等[15]采用體針結合耳穴壓豆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共對32例患者進行治療,其中,耳針治療取心和神門,將王不留行子壓到穴位上之后,按壓或捻壓100次左右,最好能在治療結束之后感到耳部發(fā)紅發(fā)熱。體針治療選取神門、內關、公孫穴,均用1寸半的毫針,神門穴直刺0.3至0.5寸,得氣之后繼續(xù)捻針,盡量以針感向上臂和胸部傳到為宜,使氣至病所。內關穴直刺0.5~1.0寸,得氣之后持續(xù)捻針2~3 min,針感同樣是最好向上臂及胸部傳導。公孫穴斜刺,針尖向上,得氣捻轉,使針感傳向胸部。留針20~30 min,期間行針1~2次,每天針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在療程之間隔2 d,連續(xù)針3個療程。療效評定結果顯示痊愈24例,好轉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75%。
2.5整脊手法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臨床研究蔡其[16]獨辟蹊徑,采用整脊手法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在實驗中,治療組采用整脊手法治療,按照松筋、正骨、推頂、按穴放的松操作程序進行治療,以2周為一個療程,2個療程為一個治療周期。對照組采用口服谷維素20 mg,每天3次,口服安定2.5 mg,每天晚上服用一次,2周為一個療程,2個療程為一個治療周期。經過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患者中,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8例、10例、9例、3例和6例、12例、8例、4例,雖然兩組療效無顯著差異,但整脊治療對心前區(qū)疼痛及胸椎壓扣痛癥狀改善明顯,有其特有的優(yōu)勢。
2.6少數民族醫(yī)藥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方法麗娜[17]采用蒙醫(yī)治療方法,為讓患者早餐后服用珍寶丸15粒,午餐后服用順氣安神丸15粒,晚上睡前服用肉蔻五味丸15粒,均為開水送服。若有失眠多夢的患者加用谷維素及安定片來調節(jié)神經。40例患者中治愈28例,顯效10例,無效兩例,總有效率達95%。
曲梅等[18]運用藏醫(yī)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記載了兩例治療病例,通過藏藥、熏香等治療,效果良好。
3調護措施
在治療過程中,飲食宜清淡,多吃營養(yǎng)豐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鮮的水果蔬菜。諸如吸煙喝酒等不良嗜好應戒除[19]。保持良好的生物鐘,盡量不要熬夜,早睡早起??梢圆捎肦EST心理療法[20],即放松(R)、鍛煉(E)、唱歌(S)、告訴或傾訴(T),為的是進行心理干預以加強療效??梢越o患者聽一些音樂風格與人格類型、生物節(jié)律相吻合的樂曲,開出音樂處方來輔助治療[21]。
4結論
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誘發(fā)因素多與情志有關,造成肝郁脾虛心失所養(yǎng)的病機,因此,條暢患者的情志,解除患者的抑郁情況就尤為重要。在治療方法上,通過上述論述可以得知,中醫(yī)治療該病的療效顯著,比西藥治療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并且毒副作用少,值得大家學習與推廣。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495-1497.
[2]中國精神科學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3-104.
[3]孫廣仁.中醫(yī)基礎理論[M].第2版.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7.
[4] 潘玲,曾倩,陳聰,等.論劉完素對情志病病機的新認識[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15(10):1275-1276.
[5]王靈娟.針灸配合中藥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25):3215-3216.
[6]吳希德.淺談蒙醫(yī)赫依與氣功的關系[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1997,3(15):14-15.
[7]斯布吉德 烏吉瑪.蒙醫(yī)對希拉烏素病的認識[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1996,2(12):6.
[8] C.H.達維堅科夫,段開元譯.神經官能癥的預防基礎[J].中級醫(yī)刊,1955:12-15.
[9]龔耀先.艾森克個性問卷手冊(修訂版)[M].長沙:湖南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89:1-49.
[10]李彩敏,張文科,王素芬.王不留行穴位貼壓按摩治療心血管神經官能癥314例[J].河北中醫(yī),2009,31(9):1358-1359.
[11]王靈娟.針灸配合中藥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護理[J].現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25):3215-3216.
[12]陳立娜,高維濱.針灸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3):18-19.
[13]李紅霞,劉世偉.艾灸背俞穴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64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9(8):1393.
[14]胡桔花.耳穴壓豆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3,29(2):91-92.
[15]李淑霞,井冬,張建.體針結合耳穴壓豆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32例[J].光明中醫(yī),2012,27(1):99.
[16]蔡其.整脊手法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臨床研究[C].泛中醫(yī)論壇·思考中醫(yī)2006論文集,2006:216-223.
[17]麗娜.蒙西醫(yī)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4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2,24(5):150.
[18]曲梅,南木加.藏醫(yī)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的初步探索[J].西藏醫(yī)藥雜志,2012,33(4):48-49.
[19]周晨潔,劉君,傅婧.一例飛行人員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療養(yǎng)護理[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2,21(2):132.
[20]鄭楊劍,劉松鶴,胡水軍,等.參松養(yǎng)心膠囊聯合心理干預治療青年心臟神經官能癥33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2,47(12):924.
[21]黃素英.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音樂護理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5):340-341.
(收稿日期:2013-05-06)(本文編輯:陳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