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意識在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最佳切入點。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和學生都很注重課內閱讀的問題意識,課外閱讀則是一塊荒地。本文旨在繪本閱讀中通過“生疑、質疑、揣測、追疑”來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繪本閱讀;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
筆者認為,小學低年級課外閱讀教學的著眼點可從繪本開始。繪本是美倫美奐的文字和繪畫藝術的結合,使得低年級學生不需要教師過多的引導就被繪本自然吸引,可看精致唯美的畫面,可讀簡短雋永的故事。面對豐盛的閱讀“盛宴”,如果學生只是聽到了一個個故事,知道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卻沒有在低年級——“黃金閱讀期”學會思考,沒有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建構。那么在中高年級甚至以后的廣泛閱讀中都會“被別人的思想牽著鼻子走”。
我校開展了課外閱讀的研究課題,筆者通過多年實踐覺得可以大概地分成四個階段在低年級繪本閱讀中來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問”繪本題目,培養(yǎng)“生疑”意識
繪本的題目是題眼、精華、神韻。在閱讀之前,讓學生閱讀題目來問問題,一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萌芽——“生疑”意識,二是能在接觸到書的第一時間內猜測了解繪本的大概,快速啟動學生的閱讀期待,把讀書的方法漸漸滲透給學生。
《我家是動物園》中作者用兒童化的視角去觀察一家人都像什么動物,既詼諧幽默又洋溢著濃濃的親情。題目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所不同,我們可以這樣啟發(fā)學生去想:我的家怎么會是動物園呢?我的家人都是一個個動物嗎?進而引導學生結合繪本封面上的男孩和香蕉來進行閱讀前的“生疑”。在正式閱讀繪本前讓學生問,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思維方式,甚至它還是一種很好的思考習慣。
“盡信書不如無書?!钡湍昙墝W生的閱讀還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就是其中之一。不管哪個學生在問,不管學生問了什么,這階段就是要讓每個學生先問起來,等學生有了看到書題就“生疑”的意識后,再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從而更有效地“生疑”。
二、“問”文本內容,培養(yǎng)“質疑”思維
在繪本閱讀中,沒有問題難以誘發(fā)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沒有問題,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繪本閱讀就只是表層的。繪本用豐富的畫面和簡潔有韻味的文字講述故事,含蓄表達創(chuàng)作意圖。低年級的學生能否正確地看圖、讀故事呢?教師應有效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設計問題要“精”,要有層次和思維價值,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學生自由閱讀《蚯蚓的日記》后,教師用以下問題檢查學生閱讀:你覺得繪本講了些什么?關于這個故事你有想問的嗎?在檢查并幫學生梳理文章后可共同探討學生感興趣的蚯蚓性格、語言、動作等等。有學生重新認識了蚯蚓這種生活中陌生卻重要的動物;有學生了解蚯蚓的生活習性;有人還質疑“我們不是蚯蚓,怎么知道蚯蚓在地下的生活呢?作者寫的蚯蚓的生活是真實的嗎?”等等。
我們鼓勵學生對繪本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閱讀,甚至閱讀中發(fā)現(xiàn)了繪本中不符合生活實際的、前后矛盾等,這是批判式閱讀的萌芽。因此教師提問不必糾纏于故事情節(jié),更多的應該是指引者,讓學生的問題思維向更深處蔓延。
三、“問”繪本情節(jié),培養(yǎng)“揣測”意識
繪本是一種圖畫和文字的結合體,文字描述說明圖畫,圖畫豐富了文字的內容,圖畫和文字是和諧共生的。閱讀繪本不僅僅是欣賞,是從繪本中汲取知識和哲理,許多有懸念的繪本我們可以揣摩創(chuàng)作者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的精心。尤其是繪本中會使用有好多相同的句式來講述故事的主人公遇到的不同的人或者物,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繪本的圖畫去揣測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
《誰咬了我的大餅》、《是誰嗯嗯在我頭上》之類的繪本充滿懸念。繪本一開始都是講了一個故事的結局:小豬的大餅被吃掉了,小鼴鼠的頭上被弄上嗯嗯了,兇手到底是誰?低年級的兒童對類似的故事總是無窮的好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渴望,讓學生猜測故事情節(jié),并由此說出猜測的理由。這時學生就是和作家同樣角色的創(chuàng)作者,用自己的語言和知識來創(chuàng)作一個故事。如果學生創(chuàng)作的故事和繪本類似,教師鼓勵學生,如果猜得不同,教師則將做記錄,把這些新奇的故事匯編成另一本同題目的繪本書,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那么,學生不僅讀了一個故事,還創(chuàng)作了一個故事。這對學生習得繪本中的語言,學會講述懸念故事的技巧,甚至為低中年級的童話故事寫作做好鋪墊。
四、“問”故事結尾,培養(yǎng)“追疑”意識
繪本故事的結尾通常會激發(fā)讀者不同的想象閱讀。繪本故事結束了,可是創(chuàng)作并沒有停止,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或者自己創(chuàng)造新的故事來?!昂髞頃l(fā)生什么呢?”這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追疑意識,不僅僅只滿足于聽了一個故事。
如《當熊遇見熊》是一個神奇的故事。小熊每到一處,遇到了困難,總用它神奇的畫筆來幫助度過難關。在故事的結尾,教師指引學生追問:最后這個故事會是什么樣呢?學生愛幻想的腦袋瓜里會蹦出很多有趣的故事,這個時候教師放手讓學生自編自創(chuàng),可以畫出故事也可以寫出故事,甚至合作創(chuàng)作繪本續(xù)編。
在故事的結尾處追問要有開放性。開放性的提問能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連貫表達能力,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思維邏輯性,增強思維活動的密度和深度。
這四個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不同繪本的特點和學生不同的閱讀狀況互相融合、螺旋上升。校本課程的午間閱讀課的時間很有限,我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每一節(jié)午閱課,滲透給學生更多的內涵和閱讀繪本的方法,我們不是教給學生接受式的閱讀,而是建構式的、批判式的閱讀方式。在邊讀邊疑的閱讀中,學生學到了繪本講述的語言,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