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散文是幼兒園語言教學的重要部分,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主要闡述了作為幼兒教師應該怎樣朗誦幼兒散文,以便更好地引領幼兒欣賞散文。
【關鍵詞】幼兒散文;朗誦策略
幼兒散文是用凝練、生動、優(yōu)美的文學語言寫成的,學習幼兒散文可以提高幼兒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墒怯變鹤R字能力有限,無法自己通過閱讀感受到作品的美,他們需要的是聽散文,這就需要幼兒教師有較好的語言藝術修養(yǎng),能引領幼兒去聽、去看、去感悟,伴隨著聲音傳入耳鼓,作品中所傳遞的真善美也同時流入幼兒的心田,陶冶著幼兒的性情。那么幼兒教師如何才能表現(xiàn)出優(yōu)美的幼兒散文呢?以下我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第一,熟悉作品、理解作品、感受作品
首先是熟悉作品,要弄清楚文中字、詞、語句等的含義,對整篇文字的內容有個全面的了解,把主題思想找出來,確定作品的誦讀基調。然后充分理解作品,弄清作品的結構,段落大意,找出文章情感的變化,在朗誦的時候,自己的情感也要隨之改變。最后是充分感受作品,領會文字背后的情感,努力和作品產(chǎn)生共鳴,作品中的很多情節(jié)教師本人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只能努力地去引起共鳴,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品的情感,符合幼兒的心理感受。比如一個演員要扮演醫(yī)生就要去醫(yī)院體驗生活,要扮演軍人就要到軍隊去體驗生活,這樣演出來的角色才真實可信。朗誦也是一樣,教師和幼兒有著較遠的年齡差距,需要教師忘記自己,回到和孩子一樣的年紀,才能充分表現(xiàn)作品的童真和童趣。熟悉了、理解了、感受了之后,就開始動情地表達作品了。
第二,情景再現(xiàn),觸景生情
這是一種想象聯(lián)想活動,作品中的人物、情節(jié)、場面、景物、情緒等等在腦海中不斷浮現(xiàn),形成連續(xù)活動的畫面。
首先,朗誦者要理清頭緒,開頭是什么場景?接下來的變化?情節(jié)如何發(fā)展?結果是什么?哪里是特寫鏡頭?哪個地方語速要快一點?哪個地方語速慢一點?要心中有數(shù),要做到水到渠成,不留痕跡。
其次,朗讀者受到文字的刺激產(chǎn)生視覺形象,朗誦時還要把這些形象夸大,這樣聽的人才會被你帶到畫面中去,和你產(chǎn)生共鳴。比如在課堂上,我經(jīng)常讓幼師學生感受“鳥語花香”這個成語,我會問幼師生:“假如我讓你畫一幅畫,主題就是鳥語花香,那么你的畫面除了有鳥和花之外還會有什么?”學生回答得豐富多彩,有藍天、白云、草地、小貓、小狗、小溪、小船……這說明學生受到鳥語花香四個字的刺激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想象和聯(lián)想,原因就是學生對這種生活場景非常的熟悉,所以很快在腦海中建立起形象,那么再次朗誦這四個字的時候就有內容、有感受了。心中有一幅流動的畫,情隨畫生,調隨情移。只有這樣,我們的朗誦才能成功地再現(xiàn)作者的情感。
如果說畫畫是用線條來表現(xiàn)作品,那么朗誦就是用你的語言去畫畫,要給聽眾畫面感,這一點很重要。要用你的語言真實地再現(xiàn)作品的場景,就像過電影一樣,一個鏡頭一個鏡頭連綿不斷,每個鏡頭出現(xiàn)的畫面都要用語言細致描繪,前后左右、高低遠近、高矮胖瘦等等都要細致描繪。比如表現(xiàn)太陽,你就要把太陽放在天上,這聽起來似乎是個笑話,太陽怎么可能不放在天上呢?可是很多人在朗誦時就把太陽放在自己的胸前了,由于不真實所以也就失去了表 現(xiàn)力。再比如你呼叫一個人,這個人就在你身旁,你怎么叫他?他在你身后你怎么叫他?你在樓上,他在樓下,你怎么叫他?他在幾十米以外,你怎么叫他?生活中我們處在真實的場景之中時,我們都會很自然的用不同的聲音形式來呼叫,可是一旦出現(xiàn)在作品之中,我們就很難真實表現(xiàn)了, 這就需要我們不停地去訓練,盡量還原生活的真實。提高自己從文字語言到有聲語言的轉變能力,使聽眾產(chǎn)生某中情景的再現(xiàn),從中受到感染。
第三,努力獲得對象感,做到“心中有人”
一位著名的演員曾說:“沒有對象,這些話就不可能說得使自己和聽的人都相信有說出的實際必要。”我們從小到大經(jīng)歷過很多老師,有的老師在講臺上自言自語,眼神也游離于學生的視線之外,學生當然聽不進去老師所講的內容,所以這樣的老師永遠不會被學生喜歡。因為你拒人千里之外,沒把學生放在自己的心里。
朗誦也是一樣,作為幼兒教師,面對孩子朗誦時,首先要狀態(tài)積極,神采飛揚,你的神態(tài)、語氣、節(jié)奏好像在告訴孩子,你有很多消息要告訴他們。其次要時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里,真誠的和他們建立交流,要有與孩子急切交流的強烈欲望,即時調整自己的節(jié)奏、語調等等,一步一步帶著孩子走進你所描繪的世界。
第四,語言樸實、自然,貼近孩子的心靈
很多幼兒教師平時與孩子聊天,可以做到很自然地交流,但是一到朗誦了,就感覺與平時說話不一樣了,要么平淡無味,要么拿腔作調。散文的朗誦,語氣要比詩歌更接近于生活中的口語,并略慢于口語,盡量像述說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一樣,讀得親切,讀得有聲有色,使聽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要用說話的方式來自然地朗誦,但是做到這一點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積累。朗誦是停連、重音、語氣、節(jié)奏等各種表達技巧的綜合運用,是一種經(jīng)過加工的樸實、自然,所以是不留痕跡的。這樣的表達才能層次分明,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你不是在表演,你是真實的,孩子是真實的,你朗誦的內容是真實的,真實永遠是我們的生命。
總之,朗誦時要全身心投入,認真研讀每一個字,認真考慮你的情感要通過哪些字表達出來。如果看的是文字稿子,說的也是文字,聽的還是文字,沒有立體感和形象感,不要滿足于光把內容讀清楚了,更主要的是要突出形象、情景再現(xiàn)、繪聲繪色,要讓聽者看到、聽到、嗅到、嘗到、觸到。不要以為幼兒散文淺顯,真正朗讀好還真得下一番功夫。下面以《金色的小船》為例,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金色的小船
小草黃了,樹葉黃了。我聽到風踩在樹葉上沙沙沙地響。
金黃色的樹葉,像一只只美麗的蝴蝶在空中飛來飛去。
有一片小小的黃葉飛到了我的肩頭上,悄悄地對我說:“我來了!”
我把這片小小的黃葉托在手心上,輕輕地放進一條小河里,小小的黃葉變成一只金色的小船。
秋風微微地吹來,吹動著金色的小船,小船,慢慢地、慢慢地向遠方駛去……
首先要確定朗讀的基調,要充滿喜悅,沒有秋天的悲涼。然后建立畫面,畫面里小草在哪里,樹葉在哪里,蝴蝶在哪里,小河在哪里……都要預先想好。朗誦前先準備好氣息,內部肌肉是緊張的,但是外在給人的感覺是放松的,這就是我常說的“內緊外松”。要真的看到小草、樹葉,而且小草在地上,樹葉在樹上,你的眼神、語調的高低要隨著所描述事物位置的不同做出相應的調整。表現(xiàn)“我聽到風”時,要在開口說話前就做好側耳傾聽的準備,并利用身體語言配合朗誦,要真的在聽,聽到了什么?要引領幼兒一起去聽,一邊說一邊聽,一邊聽一邊在判斷,語速不要太快。
第二段眼前的場景要廣闊,樹葉紛紛飄落,像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美輪美奐,朗誦者要陶醉在美景之中。第三段是特寫鏡頭,主要人物出場了,語音稍暗,需要更多氣息的支撐,內在肌肉稍緊張一些。要把這片葉子飄落的路線真實地描繪出來,要真的看到這片葉子落在了我的肩頭上?!扒那摹敝匾糨p讀,“我來了!”用耳語,為了和“我”見面,這片葉子等待了一年,要把這種期盼、欣喜充分地通過這三個字表現(xiàn)出來。
第四段仍然是特寫,要詳細地把“托在手心上、輕輕放進”的動作描繪出來,動作是輕柔的,語調是舒緩的,最后一句要喜悅,語音也自然明朗起來。
最后一段“吹”重音輕讀,氣息增多,吹的面積要大,似乎從頭到腳都吹到了。要真實再現(xiàn)場景,聲氣松弛、語音輕柔,把風吹動小船,將行漸遠的感覺表現(xiàn)出來。
以上是對這首散文的簡單描述,要想使你的朗誦一下子就被孩子們接受,你要多花一點兒時間,拿捏好每一個字,不能把文字直接變成聲音,一定不能缺少真實地生活。要積極探索朗誦的各種技巧和情感的結合,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地升華,把幼兒散文優(yōu)美的意境和生動、凝練語言背后的美表現(xiàn)出來。朗誦時只有做到真聽、真看、真感覺才能傳達出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