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是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映照。辭是思維的表象,是把語言運作為言語的思維過程。任何語言手段都可以作為修辭手段,來實現作者的意圖和目的。各國修辭學對民族文化都進行了相關研究。
【關鍵詞】文化;修辭學
修辭學的研究經歷了從零散到系統、從把修辭作為一種手段到到把修辭作為思維方式的漫長過程。修辭是思維的表象,是把語言運作為言語的思維過程。任何語言手段都可以作為修辭手段,來實現作者的意圖和目的,凡是合理的語言運作都是修辭。文化或者文明就是指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是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映照。從修辭學的發(fā)展歷程看,各國修辭學對民族文化都進行了相關研究。
一、文化的界定
西方各民族語言中的“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ultura”,文化或者文明就是指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是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映照。在中國,“文化”一詞的含義十分廣泛,讀書寫字、修養(yǎng)、文學、藝術、文博、圖書、考古學、民俗、禮儀、民族、宗教等都可稱作文化。“文化”一詞在古代的含義,當指文治教化、禮樂典章,這一認識一直延續(xù)至近代。近現代“文化”一詞包括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為滿足這些方式所創(chuàng)造的所有事物,以及基于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為。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是文化的主體。從更基本的觀點來說,文化是由具體的人類行為構成的,但作為整體的社會文化和一種民族的傳統,高于具體的個性行為,具有穩(wěn)定性。
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每種民族文化的民族性都是相對于其他民族而言的,是該民族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征。民族的顯著特征是共同語言、地域和文化;其核心則是共同心理素質,也就是扮演凝聚力角色的民族精神,表現為集體無意識。文化的時代性指同一民族因生活環(huán)境的變遷和文化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在不同歷史階段其文化呈現出各異的形態(tài)。時代性體現了人類尋求發(fā)展的本性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每個時代的文化都包含著所有時代永恒共同的成分。人類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永恒性寓于時代性之中,或者說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二、民族文化的修辭學研究
從修辭學的發(fā)展歷程看,各國修辭學對民族文化都進行了相關研究。下文從歷時角度對西方以及我國修辭學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和研究做出以下概述和分析:
西方修辭學的源頭古希臘修辭學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發(fā)展”,其源頭是古希臘的語言和社會文化實踐。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主張修辭要服從真理,做老實人辦老實事。亞里士多德將修辭定義為“在每一件事上發(fā)現可用的說服手段的能力”。認為修辭學就像倫理學和政治學一樣,都屬于人的本性。認為修辭學是一種社會凝聚的力量,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道德和政治價值觀的觀點。
西方修辭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始終閃耀著人本主義的光芒,認為修辭實踐產生于深層的知識和道德習慣。20世紀下半葉,西方修辭學的理念得到全面振興與發(fā)展將修辭學和價值觀有效地連接在一起。從功能上看,修辭具有歸納和傳播人類價值觀和文化的目的。20世紀的西方新修辭學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生活領域,即研究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有效地使用話語凝聚社會文化群體,探討話語如何在社會事務中發(fā)揮作用??梢哉f,西方新修辭學雖然將文化放在重要的地位,但對文化的民族屬性卻并不關注。不過,新修辭學的修辭理念卻賦予修辭學較強的闡釋性,這為我們研究修辭中的民族文化因素提供了理論的參考。
中國古代修辭學者在解釋修辭時往往把它與道德禮儀聯系在一起。中國現代修辭學注重修辭學體系的科學性,凸顯修辭主體個人的努力。中國現代修辭學對民族文化給予的關注越來越多,研究范圍也在進一步地擴大和深化。不過,這種研究取向是在西方修辭哲學和人本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產生的,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引介性,同時也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縱觀西方修辭學和中國現代修辭學的研究歷程,在語言學人類中心論范式確立之前,修辭學受同時代哲學和語言學研究取向的影響,并沒有明確將民族文化列入研究范疇。20世紀后半葉,隨著哲學向語言學轉向和人類中心論范式的確立,揭示修辭和文化的關系,以促進修辭效應的成功實現成為修辭學的現實任務。修辭學研究民族文化在交際過程中的體現和作用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
【參考文獻】
[1]大衛(wèi)·寧[美]等著.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常昌富,顧寶桐譯[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顧嘉祖,陸昇主編.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3]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M].郭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4]張會森.修辭學通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