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當代教學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核心是用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tǒng)化和多樣化相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體系。理論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種認識。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它是用于設計課題、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基本框架。
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目前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模式:(1)中學語文教學“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五條常規(guī),注定七項禁忌。(2)語文目標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教師為實現(xiàn)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教,學生為達到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學,教學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門的組織者和命題人員,以同樣的學習目標為基本依據進行教學測量、考核、評估、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3)語文“訓練式”教學法,其核心內容是教師講授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化解為各種題型的訓練題,讓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內容,應用課文內容的目的。(4)“情知對稱”四分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借助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知識達標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養(yǎng)學生“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平等發(fā)展的黃金三角洲?!八姆帧钡暮x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訓練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這四種語文教學模式,對我國的語文教學影響極大,毋容置疑,它們對推進我國語文教學的改革起過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規(guī)格的要求而出現(xiàn)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教師、學生的各種不同特點,都決定了教學模式不可能是絕對的。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可能適用于一切教學活動,它都具有針對性。否則,教學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點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為止,語文教學理論上和實踐中沒有一種教學模式能夠涵蓋語文教學的所有,即使最先進的語文教學模式也只能是用于語文教學的某一側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類型的課文教學。如果我們將某種語文教學模式用于語文教學的全體,那么勢必會失真,會失實,于教學無益。語文教學是發(fā)展的,特別是隨著課程、教材、考試制度的改革深化,多媒體現(xiàn)代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等,語文教學更呈現(xiàn)出新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先進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的涌現(xiàn)與新的教學方法與程序的出現(xiàn),這勢必會使原有的教學模式受到影響或沖擊,使其不斷地修正、充實、改造。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不斷地呈現(xiàn)新的模式,產生新的活力。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中,對學習方式變革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并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在課程結構調整、課程標準制訂、教材編寫、教學過程、學習與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就是說,當今時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在對合理的傳統(tǒng)模式的繼承基礎上,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思想,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使模式穩(wěn)中有變,常教常新。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chuàng)造?!倍嗌倌旰蟮慕裉?,我們思考這段話,應當仍然會有所啟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要突出“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加快發(fā)展自身的主體性。教師要重視教學目標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導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認識目標,更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根據這一要求,本人認為當前只有改革教學活動中的要素關系,才是發(fā)展與建構語文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
如果在教學中能實現(xiàn)以下二個轉變,我想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一定會到來。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由權威型轉變?yōu)榛锇樾?/p>
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強調的是師道尊嚴,教師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學生只是絕對的順從,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導致的是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缺失。一種積極的教學模式首先應該是一種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發(fā)展的教學形式。人的存在,人的發(fā)展,是現(xiàn)代教學最根本的理念,這種理念是先進的教學模式建構與發(fā)展的基礎。據此,教師要由學生的權威變?yōu)閷W生的伙伴,在與學生的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完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立與發(fā)展。
二、學生地位的轉變:由被動聽講轉變?yōu)橹鲃訁⑴c
教學要促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是教學的最大成功。但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由于受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評價機制的影響,學生的地位是受老師的操縱的,帶有強烈的被動性。教師要學生學什么,學生就應該學什么,教師要學生怎么學,學生就得怎么學。這種現(xiàn)狀制約著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形成,若不改變,學生就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體,不可能發(fā)展個性,不可能有學生的自主性,進而,教學模式的更新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被動聽講的從屬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轉變?yōu)榉e極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地位(這個主體地位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fā)揮的自主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總之,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教學形式而存在的。離開了一定的教學形式也就不存在著所謂的教學模式了,教學形式又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教師、學生、媒體(即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民興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