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升學率,許多教師普遍采用滿堂灌、“填鴨式”教育,崇尚題海戰(zhàn)術,費時低效,師生缺乏溝通,許多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參與式”教學,就是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產生集體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進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一、參與式教學的核心理念
參與式教學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活動為主,平等參與”。在三點基本理念中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目標由原來統(tǒng)一的知識積累,轉變?yōu)獒槍W生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需求,分層設立目標。在教學中既注重群體利益,也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利益),不淺顯的將“平均”等同于“平等”而給學習主體的“平等”賦予了新的內涵:人格平等+機會平等+權力平等+照顧個體需求=參與式教學。
二、參與式教學的特點
1.開放式的教學內容。有一定開放度的教學內容是指在教學內容中,除了包含該學科已經(jīng)有定論的內容,還要注意給學生介紹一些前人未能解決的或者教師正在研究中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并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
2.提問式的講課。提問式的講課是指在講課中鼓勵學生提問題,由其他學生作出回答,或由教師作出回答。
3.無標準答案的習題。無標準答案的習題是指在教學中要注意加入一些解題方法和解題結論沒有標準答案的習題,使學生獨立思考,尋找新的解題方法,探討新的解題方案。
4.論文形式的考試。論文形式的考試,題目可以由學生自己出,或者教師從自己的研究課題中抽取一些題目讓學生做。還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批改作業(yè)、輔導上機、出考題及答疑等。
三、參與式教學的過程
1.相信學生、尊重學生。要讓學生主動參與,首先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了解他們的已有發(fā)展水平,從他們的興趣和意愿出發(fā),這樣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調動起來。
2.調整課堂教學結構,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的機制。要改變單調的教學結構,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如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競爭、學生互問互答互評等。這種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要與具體學科相結合。
3.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是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教與學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二者相伴而隨。學生參與教學,就是要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利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4.激發(fā)學生興趣,注意分層參與。興趣是人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它能有效地引發(fā)學生處于活躍興奮狀態(tài),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創(chuàng)設恰當?shù)姆椒ㄊ谷w學生都參與進來,不漏掉任何一個學生。但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學習速度有快有慢,這就要求教師要照顧到全體學生,分層對待,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在目標、方法、評價等方面體現(xiàn)出層次性,使全體學生參與學習。
5.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員,除了宏觀上處于主導地位外,他和學生應是平等的。他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一起自由地選擇問題、設計方案、討論問題,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給學生以啟發(fā)、誘導,給學生以平等和認同感,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這樣,學生就會由衷地展現(xiàn)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積極大膽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教師參與活動要切忌簡單地作出“對”“錯”“好”“壞”的判斷和評語,要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參與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參與式教學以分組教學為主,在進行教學分組時首先應充分調查了解每個學生的實踐情況,在分組時應采用隨機化的方法,盡量使每組學生水平保持基本一致,避免每組都是學習較慢或學習較好的學生的情況。
2.參與式教學班級人數(shù)不宜過多,一般以30人為宜,便于分組,人數(shù)過多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秩序及教學質量,教學課程宜選取實踐性較強的課程。
3.由于參與式教學以實踐性教學為主,并且需要學生用足夠的時間去進行思考分析,因此,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和提出的問題進行精心設計,所提問題必須切實合理,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實際意義,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設敢問多問,互相合作爭論、爭辯的課堂氛圍。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很難有時間詳細進行理論講解,因此,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和復習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
4.參與式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講授方法不同,不但需要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和較強的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還應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對學生行為進行適時的控制、監(jiān)督,對存在較大爭議的問題應能及時進行協(xié)調和引導,不要簡單地否定,避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學中須選定該組的發(fā)言人,防止學生發(fā)言時出現(xiàn)失控,造成課堂秩序的混亂,影響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