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學習由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zhuǎn)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對社會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去體驗和感悟,從而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到底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我認為主要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給學生一個充滿興趣的課堂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求知的先驅(qū),是開發(fā)智力的鑰匙。有了興趣就會入迷,就能鉆進去,就會全神貫注,執(zhí)著一念,專心致志,變被動為主動,滿腔熱忱,忘我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乏味之事,還可以彌補智力不足,學習就會大見成效。
上課要有趣,課上的有趣,學生就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波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所以不要把閱讀當為債務(wù),要把它當成饑餓的人想吃飯一樣,這樣學習語文一旦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動力,在付出辛苦的同時,他會感到樂在其中,自覺不自覺的智能就會被啟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影響教育成敗的最關(guān)鍵的因素之一,那么,要想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必須從激發(fā)和培養(yǎng)興趣入手。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導,用他的一言一行,一顧一盼,舉手投足,使學生學習動機始終處于激發(fā)的狀態(tài),讓學生接受藝術(shù)的熏陶和愛的關(guān)懷,如沐春風,從而努力向前不斷進步,將閱讀活動發(fā)展為一種自覺的追求活動。這樣學生就會感到閱讀活動妙趣橫生,進而就能積極主動克服困難,以苦為樂,頑強拼搏。
二、給學生一個富有情感的課堂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薄霸娬?,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睂懺娮魑模瑹o非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劉勰《文心雕龍·情采》中說:“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鼻楦惺羌ぐl(fā)興趣的催化劑。用情感激發(fā)之,就好像磁石加在鐵上一樣,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鐵。
情感是一切動作的原動力,文學作品尤重以情感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在詩文中,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總是先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詩。學生讀文要想在情感世界泛起漣漪或在動情之處掀起波瀾,學生必須要進入情境。那么教師在教學時要積極主動地營造情境,讓學生充分體驗,引發(fā)真情實感,使學生情趣飽滿地追蹤教師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氛圍,激發(fā)學習情趣和創(chuàng)造熱情,讓學生好學、樂學。
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情感最豐富。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情感的教師,如何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xiàn)給學生一個“充滿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所以,一個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與情感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找到心中的那個真實的自我,觸摸到內(nèi)心那份真實的感受,讓文字牽動唇邊的微笑,讓鉛字觸碰眸中的淚滴,讓句讀激起滿腔的熱情……語文教學是什么?是你心靈深處的一滴澄明,是你情感底層的一絲柔意,是你記憶遠方的一份回味……
三、給學生一個對話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xiàn)“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薄罢Z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庇纱丝梢?,閱讀教學既不是教師中心,也不是學生中心,而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主體(教師和學生)基于文本的對話交流,并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設(shè)疑問答教學,也不是教師為得到既定答案而布置的討論,更不是水到渠成的鋪墊。閱讀首先是學生通過文本與作者溝通交流的過程。學生閱讀作品,本質(zhì)上是通過朗讀文本,從而朗讀作者對這個世界的朗讀,最終理解作者對這個世界的獨特觀察、獨特感受、獨特思考。在此基礎(chǔ)上,將自己主觀意識注入到文本,體驗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深入探索“言外之意”。
四、給學生一個開放展示的課堂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空n堂是情感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guān)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在教學“請、清、情、晴”這組形近字時,由于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學生說:“太陽出來天就晴,應在青的左邊放日,地上灑水就清潔是清,心里有事老想著是情”。
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guān)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wǎng)絡(luò)、家長等多種途徑搜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nèi)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地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教學《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時,“墊”和“熱”這一直就是教學的難點,我請孩子們自己思考,竟然有這樣的答案:如果你坐在地上感到熱,那么就請你在下面墊點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樣的喜事也一次次地感動著我,別“告訴”他們,他們會知道得更多!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