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離不開聽、說、讀、寫。兒童學習自己的母語當然也不例外,他們在長大的過程中,自然會逐漸具備聽說能力,不用刻意去學。閱讀的能力卻是需要在學?;蛘呷粘5纳钪杏幸庾R地培養(yǎng)和學習的??墒?,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怎樣培養(yǎng)呢?
要想提高閱讀能力,首先必須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論兒童,還是成人,興趣從來都是促進個體自主、自覺學習的動力。小學生自制力差,不會強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閱讀興趣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閱讀能力的高低。正如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采取各種方法,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樂趣,提高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讀書樂趣的培養(yǎng)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首先最具有吸引力的當屬改變學生單純用眼睛看書的狀況,口、手、腦、眼并用,用嘴講述文章的內容,動手查找資料,對文章的內容和用詞進行改編等,甚至可以讓學生還原文章場景,以小話劇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形式,可以把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調動出來,讓他們體會到讀書的樂趣,才會愛讀書,好讀書。
其次,教師要多鼓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即使是因為微小的進步,學生如果受到鼓勵,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從內心深處產(chǎn)生成就感,會更加喜歡閱讀,才會自覺地配合教師,進行閱讀的訓練和學習。
再次,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和方法?!笆掳牍Ρ丁焙汀笆卤豆Π搿钡膮^(qū)別就在于所掌握方法的正確與否。如果方法得當,花費小量的學習時間和付出就能收到多倍的效果。對于剛開始入門學習的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只讓小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興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掌握科學合理、簡便易行的閱讀技巧和方法。
第一種,快速閱讀法。即學生拿到一篇文章,快速、粗略地閱讀。學生根據(jù)學習的需要,進行間斷的、有選擇性的閱讀,以便收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第二種,精讀法。即對課本或課外讀物中的重點篇章進行逐字逐句、字斟句酌、精細熟讀的閱讀方法。這個方法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全力合作與配合,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最常用和最多用的教學手段。教師以這些優(yōu)質文章作為范文,在對重點段落、詞句的分析中,讓學生懂得詞語運用的精妙和恰當,篇章布局合理精當,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第三種,誦讀法,即讓學生在每天的晨讀或者晚上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放聲誦讀。誦讀的方法自古流傳至今,尤其是對于理解能力較弱、不太明了語篇含義的小學生來說,更為適合。通過一遍遍出聲的誦讀,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第四種,默讀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出聲地閱讀文章,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在短時間的快速瀏覽中,對文章信息進行快速的判斷和處理。這種閱讀方法與誦讀法是存在絕對差異的。但是兩者所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此種閱讀方法的好處是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地捕捉有用的信息。
第五種,摘抄法。俗話說:“不動筆頭不讀書?!边@種方法要求學生在日常的課外閱讀中將自己需要的、喜歡的、優(yōu)美的詞句摘抄到一個本子上,或者是把閱讀時發(fā)現(xiàn)的重難點做出標記,通過詢問教師或者同學解決后,在旁邊做出標注和注釋。另一個比較簡便易行的辦法是將報刊雜志等課外讀物中的優(yōu)秀文章剪貼進自己的摘抄本。
第六種,寫讀后感。閱讀是一項口、腦、手并用的體驗活動。閱讀中,當學生產(chǎn)生想法、出現(xiàn)一些思維火花時,如果不及時記錄和總結,這些寶貴的體驗就會轉瞬即逝,難覓蹤影。因此,教師在鼓勵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的同時,還要督促他們經(jīng)常書寫心中的所思、所想、所得,用日記或者讀書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定期和同學進行交流,找出其中的不足之處,進行修改和補充。寫讀后感、日記等是對閱讀的反饋,從自己的讀后感和日記中尋找不合適的地方,能對今后的閱讀情況起到促進和改善的作用。
小學生的鑒別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教材中的文章,不見得能發(fā)現(xiàn)思想內涵和語言文字均上乘的文章。因此,教師要定期地根據(jù)教學需要,即使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同時,教師還要做好配套的服務性工作,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外閱讀條件,以實際行動鼓勵他們經(jīng)常性地開展課外閱讀。學校的圖書館是第一個可以利用的好地方。但是有些學校不具備相關的條件。這時,教師就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同學們的讀書熱情都激發(fā)出來,動員學生積極拿出自己的圖書與他人共享,建設班級的書架。教師需要做的是將學生寄存的圖書進行分析后,找出其中的佳作推薦給學生,并組織學生挖掘書籍背后的內容,如作者寫作背景、時代概況等,以供閱讀時參考。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