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因此,重視古詩教學,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汲取文化精華,值得探討。
一、情感引領,架起文學橋梁,教師是關鍵
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多樣化,力戒刻板。在進行古詩教學時,都應找準激情點,以此做契機。如《贈汪倫》是摯友篇;《靜夜思》是思鄉(xiāng)的主題曲;《登鸛雀樓》則既抒發(fā)志向又蘊涵哲理,每首詩作都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yǎng)料,從而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
二、巧用媒體,情景結合,進行審美教育
多媒體能集文字、聲音、圖像、圖形于同一界面,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拓寬視野,提供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思維材料。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直觀地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如教《望廬山瀑布》時,首先利用多媒體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視頻;最后,我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此時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詩意,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說: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體會出詩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xiāng)情,學生通過品讀理解,積累語言精華,受到熏陶感染。
四、啟發(fā)想象,升華主題,感悟詩的意境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是創(chuàng)造能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因為它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的必要條件。在古詩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續(xù)講故事,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想象。如《尋隱者不遇》一詩的教學中讓學生續(xù)講故事,他們的故事給了我意外的驚喜。生A講:“詩人興致勃勃來游園,主人不在,萬般失望,抬頭看見盛開的紅杏,沒想到紅杏開口說話,向詩人介紹了園中美景……”生B講:“看到詩人即將掃興而歸,便主動招呼詩人,告訴詩人它們的煩惱,它們被關在園中只能看到頭頂上的天空,它們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學生也能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他們的思維被激活了,心靈的火花得以進發(fā)。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發(fā)展了其思維能力,激發(fā)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又如在教學“遺民淚盡胡塵里”詩句時,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從旁低沉解說,讓學生閉目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五、拓展閱讀,培養(yǎng)詩趣,課外延伸,積淀文化底蘊
我們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背景,這就要靠學生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才能漸漸地厚重起來。另外,在學完一首古詩后,可以由此及彼地進行相關鏈接。當學生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學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讓他們感受到在古典文學中,自己所知僅是滄海一粟,從而激起他們更強烈的學習欲望。同時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古詩課堂,要啟示學生自己去創(chuàng)作詩文,開絕句佳詞賞析會、結詩社,寫讀書筆記、點評詩文,進行研究性學習,辦詩文報等,學生從背詩、賞詩到作詩,經歷了一種生命的快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走進詩詞歌賦的王國,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是師生共同生成的大課堂,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
總之,古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來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