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師授課過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手段,它往往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既是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主體的主要形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設疑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思維的訓練。課堂上如果提問質量不高,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么怎樣才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呢?
一、找準切入點
每篇文章都有一個切入點,正如一件衣服,一掂起領子來就能一目了然,抓住一篇文章的切入點,就能窺一斑而知全貌。有的文章的切入點是文章的主旨句,例如《敬畏自然》一文,可以這樣設置問題:大聲朗讀課文,文章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學生讀完文章,很自然地把目光放到最后一個自然段,從中歸納出作者的主要觀點是最后一句話,接著再次默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提出這個觀點的,理解這篇文章就順理成章了。有的文章的切入點是分析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一文主要是表現(xiàn)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抓住了這個切入點,學習文章就易如反掌了。
二、提問要緊扣作者思路
問題是為理解課文服務的,所提問題一定要緊扣作者思路,使學生從問題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如《小石潭記》一文的教學,作者開頭寫了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概寫了小石潭的全貌,第二自然段寫了水和游魚。接下來寫了溪流和岸勢,又寫了游人的感受,最后記下了同游者。據(jù)此可以提出“說說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這樣,緊扣作者思路,學生就會有的放矢,而不會茫然無措。
三、提問要有針對性,提問點要準
(一)教師所提問題要目的明確,言簡意賅
只有問題提的準,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定向性思維,若無的放矢,任學生的思維如野馬脫韁,是沒有什么價值的。如何把握住這個度呢?答案是找準教材的重難點,再精心設計出問題,這樣就能豁然開朗。如《馬說》一文,重難點是體會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如果直接提問,學生就會感到無從下手,要先來一個鋪墊性的的提問,文中的千里馬有哪些悲慘的遭遇?學生找出后就會感悟出伯樂對千里馬有多么的重要,明白了韓愈在文中以千里馬自比,就不難體會出作者的感情了。
“準”還體現(xiàn)在課堂提問必須考慮中學生的認知水平。若問題的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所以對一些難度大的問題,我們不妨作比較淺易的處理。例如,教《故鄉(xiāng)》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边@個結尾包含深刻的哲理,學生較難理解,我們可以從淺處進行提問:魯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簡單的地上的路嗎?(當然不是。這路還包含人生之路,社會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lián)系呢?(路是靠人走出來的,希望也是靠人們奮斗得來的。)那么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沒有的,只要我們?yōu)橹畩^斗,便有了希望。)這樣,一個深奧的問題就解決了。
(二)探索遣詞煉字的奧妙,激發(fā)情趣
如教《山坡羊潼關懷古》一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薄熬?、怒”寫的好在哪里?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最終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探究出了潼關地勢的險要。
(三)巧設障礙,制造沖突,激活思維
學生對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教師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這些沖突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教《大雁歸來》一文,我一開始就問學生:文中賦予作者利奧波德什么稱號?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很自然地迫使學生認真地細讀課文,學生好不容易在結尾找到了“愛鳥者”這個稱號,接著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描寫了大雁的哪些方面,歸納總結后體會作者對大雁的感情,又順勢引導學生體會保護、珍愛野生動物這個主題??梢娝囆g提問,會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更積極。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