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錢穆曾說:“文章者,花樣也。”語言就是文章最出彩的花樣。沒有智慧的表達,只有表達的智慧,那不能算好文章。作為即興的應(yīng)試之作,高考作文首先吸引閱卷老師眼球的,也應(yīng)是語言。因此,在高考作文訓練中,語言的磨礪與提升始終是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然而,我們許多同學,甚至老師,對語言的訓練是沒有信心的,這緣于一個陳腐的觀念——語言乃“冰凍三尺,非一日這寒”之物也。當然,欲使語言爐火純青,有自家風格與個性,委實不易。但是,通過有意識的訓練,練就足夠的高分作文語言卻并非一件難事,關(guān)鍵在于得法。
一、語言問題首先是一個態(tài)度情感的問題
語言是情感化的,是智慧性的,是美的。一個從未真正被語言感動過的人是不能獲得一流的語言能力的。意欲獲得語言,首先就要親近語言。因為親近能感受語言的美,因為對美的體驗而喚起對語言的熱愛,因為熱愛而愿意琢磨語言,因琢磨而提升了語言能力——這便是獲得語言的流程。流程里最重要的就是須花時間閱讀經(jīng)典,在閱讀中精心琢磨語言。親近著,琢磨著,這是一個意欲提升語言能力必需的態(tài)度。
1.文辭積淀是提升語言的基礎(chǔ)
文辭不足則意不能達。章句終究是由一個個詞語元素構(gòu)成的,沒有豐富的言辭,言語便落俗老套而枯干生澀。好的語言應(yīng)當依托于大量的書面文辭的積淀。如何積淀呢?最簡單、最笨拙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誦,尤其是對文辭量豐富的篇章的背誦。
2.模仿和借鑒是提升語言的捷徑
語言也可借鑒。他人遣詞造句的技巧,說話的語氣,也是可以模式化的。揀前人二、三個好句子,或改名家二、三個好句子,移花接木到自己的文章中,往往就是文章的“亮點”。
二、語言問題終究是一個思維和思想的問題
人有語言,動物沒有語言,那是因為人有思維和思想,動物沒有思維和思想。所以,研究語言技術(shù),關(guān)鍵是要研究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作為一名高考學生,掌握以下三種思維方式就足以寫出好的應(yīng)試佳作了。
1.比。所謂“比”,就是指作者有話要說,但不單調(diào)地直說,而是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以相似、相類或相關(guān)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描述,使道理與形象相得益彰,從而使自己的話變得趣、易懂、形象。說直白點,就是為了說清、說好一種情景,拿另一種情景來與之比較??聪旅鎯蓚€句子:
A.20世紀快要過去了,處于世紀之交的我們回首百年往事。
B.20世紀的帷幕正在我們頭頂徐徐落下,站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驛站,我們回首百年來并未如煙消散的往事。
比較上面兩個句子,我們會喜歡第2句。因為第2句形象可感,頗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話不宜直說,以比描之法說出的精妙處?!?0世紀快要過去了”“與帷幕徐徐落下”作比描,“世紀之交”與“驛站”作比描,“往事”與“如煙消散”作比描,三組比描,使同一個意思傳達起來更鮮活,有了情感,有了形象。
2.換。所謂“換”,就是指同樣一個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正如馬鈴薯又叫土豆、洋芋、山藥蛋。我們“換一個說法說”,意思沒有變,但卻可以傳達一種新的情趣。
有一女孩今年十九,生得毫不“沉魚落雁”。選這個那個“小姐”肯定沒有希望的,連?;?、班花都沒有人會考慮她。
——黃苗子《美丑》
倘若還原為“生得一點也不漂亮”或“生得丑極了”,則一點幽默沒有,呆板得酷似面癱者的表情。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是中國有名的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以此替換,自然可以拓寬讀者的想象空間。
3.齊。所謂“齊”,是說語言要對稱,也就是指語言的排列、組合要具有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語言的對稱通常由兩部分構(gòu)成,一是出句,一是應(yīng)句。出句和應(yīng)句在某一方面存在對應(yīng)關(guān)系。請看下面這體段文字: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獨自鐘愛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軒,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綿綿的愛那天長地久的感動,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細膩的心靈寫出如此細膩的文章。這份鐘愛、這份感動、這份細膩來自那甜美的回憶,來自那大自然的和諧,來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這是2009年湖北考生《站在項脊軒的門口》中的一段,語言整飭、文氣流暢、氣勢磅礴,這樣的文章怎會不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呢?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綜觀高考作文,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豐富的語言世界。有的少年意氣,議論磅礴;有的嚴謹方正,老成大氣;有的雋永清新,獨抒性靈;有的莊諧并出,言詞灼灼。因此沒有亮麗的語言,沒有智慧的表達在這樣的茫茫“文”海中是很難脫穎而出的。
當然,技巧永遠不能取代能力,反復實踐、反復思考才是提升語言的保證,從來沒有見過在陸地上學會游泳的人,也從來沒有不讀文章不寫文章而學會寫作的人,我們只有不斷地積累提煉,不斷地努力練習,用心靈去思考,用智慧去表達,才能真正扮靚作文笑對高考。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