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聽、說、讀、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人的語文閱讀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他對這些知識的理解,也決定了他如何去運用這些他接觸的知識。一句話,沒有好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也就是一紙空文。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要依靠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而教學就是要讓學生以教材為主,課外閱讀為輔,有效地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學會怎樣去讀書,掌握自主閱讀的本領。閱讀教學是文本與心靈、生活之間的一道橋梁,是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表達自我的過程。
一、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的誤區(qū)
1.留給學生閱讀的時間不夠,過早地進入引導分析
現(xiàn)在的教學實際是:我們的許多語文教師雖然懂得閱讀的重要性,卻為了適應教學進度,每堂課都快馬加鞭,自覺不自覺地讓學生被動的變成匆匆趕路人,跟著教師過早地進入分析環(huán)節(jié)。此時,學生對于課文一知半解,更談不上深入了解,怎么能去把握主題,分析人物,辨別事理呢?即使能在預習課文時匆匆看上一兩遍,上課時一邊講一邊讓學生讀課文,課后再布置讀一兩遍的作業(yè),這樣也不能把老師課上的講解理解到位。我們不提倡死讀書,讀死書。但是,誦讀課文,只讀幾遍實在太少了。任何事物都要達到一定的量才能產(chǎn)生質(zhì)的變化,語文教學也是如此,由“無疑”到“有疑”再到“不疑”,這就是閱讀理解的過程。這是一個艱巨的過程,而讀就是通向理解的一個法寶。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讓他們讀熟、吃透、內(nèi)化成自己的東西,此時,再加上教師恰當?shù)胤治?、點撥,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2.重多媒體輕課本
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選擇各種媒介進行教學實踐,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了解課本學習的背景材料,展示有關教學內(nèi)容,都能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媒體用得恰當,能增強學生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的意識,提高教學效率。然而,許多教師固執(zhí)地認為上公開課、展示課、研討課必須帶“電”,否則課堂教學缺少生動、新穎。尤其是在使用多種媒體的同時,忽視課本,輕待課文,乃至把課本撇在一邊,學生和教師面對屏幕就進行課堂教學,且專注于其他問題的講解與討論?!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課文,離開了課本,閱讀教學就失去了語文學習的特殊憑借物。一般地說,編者選入課本中的文章較為典范,文質(zhì)兼美,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語文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憑借它進入作品描繪的紛繁世界,觸摸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心靈交往,所以說,其他媒體難以代替課本。
3.忽視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課堂討論和辯論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使結論更全面,知識更鞏固。通過討論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理解更深刻,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久而久之,學生會對問題有獨到的見解、恰當?shù)谋硎?,有理有?jù),一語中的。但是,有些教師由于備課不細致,考慮不周到,準備不充分,教學觀念守舊等原因,在教學上依然是“一言堂”。教師講的多,而且儼然成了真理,學生無條件地接受。學生討論少,即使有自己的見解,也很可能因與老師的思路不吻合而被輕易否定,或者教師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自己圈定的所謂標準答案,統(tǒng)一于一個標準答案之上,過快地強制性地消除了分歧。這樣的做法不但違背新課標的開放性理念,而且會使課堂死氣沉沉,學生沒有了參與的興趣,課堂效果會大打折扣。
二、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1.學會質(zhì)疑
“疑”是探求新知的源泉,也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支點。質(zhì)疑,即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核心,讓學生不斷地閱讀課文,不斷地尋找問題,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地提出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fā)思維,激勵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中的質(zhì)疑主要有教師設疑和學生質(zhì)疑兩種方式。
2.學會體驗
語文閱讀課上,我們總是習慣于從字、詞、句、段、篇到語法、修辭、寫作背景、文學常識,從情節(jié)、結構到人物主題給學生進行支離破碎的“生理解剖”。一篇美文,與其由老師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倒不如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體驗,把創(chuàng)造的空間還給學生。更何況,學生對于作品的感受因人而異,是不能統(tǒng)一的。如果硬要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學生,這無異于扼殺學生的天性。因此,教師應與學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韻,去領悟作品的神,去探求作品的美。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