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它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中學語文學科以培養(yǎng)訓練閱讀、寫作、聽說能力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nèi)容。而作文課是初中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但是,傳統(tǒng)作文教學對教師和學生來說卻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學生苦思冥想,教師廢寢忘食,如此的“高投入”換來的卻是“低產(chǎn)出”。因此,要擺脫困境,切實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從模仿開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一切創(chuàng)新都是由模仿開始的。寫作模仿不是生搬硬套,死扣形式,而是一種智能型的模仿。一則精典的例文,應引導學生品其精妙、得其訣竅、模其形、仿其神,新的創(chuàng)作便會由此而生。
模仿不能只著眼于表面形式.而更應在模仿選材、構思、結想、中心時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體系,由模仿來激活自己的思路。充分進行發(fā)散加劇思維,再根據(jù)自己的構思來寫作,在模仿中有所創(chuàng)新。對于同樣一個事物,不同的觀察者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形成各異的觀點。在作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進行思維,激發(fā)思維的廣闊性。此外,對于中心相似的作文,也要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寫作方法的訓練,或順敘、或倒敘、或娓娓道來,蓄勢而發(fā),從而寫出學生的獨特個性。
教師應多給學生信任和幫助,讓學生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在實際教學中,還要不斷尋求更新的方法,追求更高的目標:引導學生在標題、立意、選材、構思、語言等方面創(chuàng)新。審題是作文成敗的第一步,“失之毫厘、謬之千里”,所以要十分謹慎。自擬題目更是一門學問,題目如一篇文章的眼睛,必須講究“有神”。神,即“明”,明確,明了。還指“新”,新穎,新奇。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主題(中心思想、中心論點)。立意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作文的成敗,立意是否新穎、高遠、深刻是拉開作文檔次的一個關鍵。立意是作文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若能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增加亮點,必能引起閱卷教師刮目相看。文章結構其實就是段落或?qū)哟蔚呐帕?,由于文章段落、語言等方面的思考,要想作文創(chuàng)新,這些方面必須新穎獨到,因此,結構要講究“巧”?!扒伞本褪恰巴黄啤?,就是“創(chuàng)新”。其實,結構沒有固定的格式,通過結構更好地表現(xiàn)內(nèi)容,給別人一種新意才是真正的目的。事實證明,學生作文中運用獨到的結構,無疑會給文章增色不少,從而打造出高分、滿分作文。
二、重視藝術熏陶,調(diào)動寫作熱情
初中學生對新事物、新觀念特別敏感,接受快,這就需要教師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進課外閱讀,要注意捕捉飽蘸作者情感、體現(xiàn)文章內(nèi)涵的語言。中外名著的精髓如同春風化雨,澤被學生的思想,當足夠的閱讀積累沉淀于學生內(nèi)心的時候,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個性會隨之輕舞飛揚。
文學作品是作者的“血”和“感情”的“燃燒”,文學作品的教學,教師要注意從“情”字入手,由淺入深的理解、分析、鑒賞作品。課堂上,語文教師的語言是學生思維的外殼,教師豐富、幽默、智慧的語言,不僅能喚起學生的熱情,而且能讓學生把心中的希望化為扎實的行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生活是五彩繽紛的,許多新事物、新觀念強烈地刺激著孩子們的視聽,他們敏感的心能很快地感受到感情波瀾的沖擊,他們需要傾吐他們的快樂和憂傷。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水,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個不停”。不同的生活積累,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特點,會讓學生從多個方面表現(xiàn)自我的本真。所以,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的挖掘?qū)W生的內(nèi)在潛力,使其充分感受生活,記錄生活。
三、強調(diào)真情記錄,增強作文的趣味性
應試教育中的作文有一個弊病,就是有一大部分學生在作文中盡說些贊美歌頌的話,不能區(qū)分真善美和假惡丑,久而久之,學生就只會寫出一個套路的作文,除了歌頌,不會表達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想法,這樣的作文就缺少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缺乏學生自己個性的張揚,缺乏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所以我們要更新教學觀念,鼓勵學生在寫作中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
作文離不開生活,它是生活的升華。人與人的交流是作文的基礎,初中學生從不厭煩與人交流,但是有時到寫作中卻無話可說,原因就是作文課缺乏趣味性,所以作文課不要脫離生活大講理論,因為脫離了生活的理論是抽象化的、晦澀難懂的,即使是成年人也難以理解,何況是涉世未深的初中學生呢。所以教師上作文課,不僅僅要將作文的理論灌輸給學生,更要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進作文課,在課堂上產(chǎn)生激烈地互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和諧氛圍中進行寫作。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