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安德魯·波特在《紐約客》上評論菲利普·格拉斯的歌劇《愛因斯坦在海灘》時寫道,聽眾“一般在很早的時候就會對那種類似唱針卡在唱片上的效果感到崩潰,但一兩分鐘之后,他卻會意識到,唱針并沒有被卡??;變化已然發(fā)生”。
波特先生指的是格拉斯的極簡主義美學,它是一種重復性的音樂模式,對一些人而言余韻悠遠,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卻像是唱片壞了一樣惱人。作為那些反叛現(xiàn)代主義之嚴肅性的少數幾個杰出的美國作曲家之一,格拉斯先生有著驚人的創(chuàng)作量,包括20部歌劇,9部交響曲,以及弦樂四重奏和電影配樂等。其中,《真理的力量》(Satyagraha, 1980)是一部用梵語表演的歌劇,講述了莫罕達斯·甘地1896-1914年期間在南非的生活。格拉斯擷取甘地在這一時期中的生活側面,展現(xiàn)了他發(fā)展非暴力主義思想并為鄉(xiāng)村印第安人群體爭取公民權的過程。
配樂是典型的格拉斯風格,有著重復性的樂句,鱗狀的動機和波紋狀的琶音。與另外一位重要的極簡主義作曲家史蒂夫·萊希相比,格拉斯的音樂缺少豐富的和聲和動人的細節(jié)。但是《真理的力量》的音樂更加像是印度教的咒語,在展開的時候有著催眠般的美。如果一位聽眾愿意跟隨音樂之流,那他會進入一種冥想的狀態(tài)。
很難想象其他任何一場表演會像這場抽象的歌劇一樣呈現(xiàn)出令人信服的藝術效果。歌劇的三幕分別以跟甘地相關的三位歷史人物命名: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馬丁·路德·金和托爾斯泰。他們都以沉默的觀察者形象現(xiàn)身:在第一幕中,人們可以看到托爾斯泰在高出舞臺的一塊飛地上寫作。
在令人難忘的最后一幕中,觀眾們看到一個人背對舞臺站在一個講臺上,他以慢動作模仿著金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的講演,投射在墻上的背景則同時閃現(xiàn)出抗議者遭毆打的畫面。在一個視覺效果令人目瞪口呆的時刻(劇中這樣的時刻數不勝數),一群男女展開一條閃光的帶子,試圖筑起一道光閃閃的墻,這堵墻繼而散開,變成了一只奇異的鳥。從頭到尾,一排出于奇思異想的巨大玩偶,踩著高蹺的人,空中雜技師以及奇幻的服裝都為華麗的盛況增添了色彩。關鍵性的話語用英語投影在舞臺上,作為劇情提示。
與美國制造業(yè)不同,格拉斯先生可沒有表現(xiàn)出減速的跡象。僅在2010年一年內,他就創(chuàng)作出了十部作品,其中包括協(xié)奏曲和交響曲各一部。美國仍然在世的古典作曲家中最著名的一位仍在創(chuàng)作出極簡主義風格的作品,但他的產出可絕對不簡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