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日本有72萬417人結婚。這一數(shù)字預期會在之后15到20年內(nèi)下降一半。2007年,單身家庭的數(shù)量第一次超過了已婚家庭。2005年的人口調查發(fā)現(xiàn),30歲到35歲的男性中有47%的人是單身,女性中則有32%。根據(jù)國家人口學會2005年的調查,在18歲到34歲的男女中,有87%到90%的人表示他們希望將來會結婚,還有很多單身者稱他們之所以沒結婚是因為沒找到合適的對象。
根據(jù)國家人口學會2011年的調查,之前5年結婚的夫婦中,丈夫第一次遇到妻子的平均年齡是25.6歲,比前一次調查得出的25.3要高。妻子的數(shù)字是24.3,也高于之前的23.7。在那些結婚時妻子年齡大于25歲的夫婦中,超過50%的人認為他們的結婚年齡比較合適。同時,在那些結婚時妻子年齡小于25歲的夫婦中,大約50%的人說他們結婚是因為懷孕。
在帝國時代,多配偶婚姻既普通又眾多。高級的貴族經(jīng)常出于政治和社交上的考慮把女兒嫁到宮里。許多不得寵的妻子變成尼姑。
在日本生活中,婚禮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一直到明治時代以前,只有占人口6%的武士家庭會把婚姻正式化。普通的日本人很少會有正式的婚姻,更沒有任何婚禮或慶祝活動。傳統(tǒng)上,如果一個男子經(jīng)常去拜訪一位女子,人們就會認為他們結婚了。之后,當男方的母親感到自己已經(jīng)年老而無法負擔家務時,就會要求兒子的“妻子”搬過來。這時一般會舉辦一個小型派對,以把妻子介紹給鄰居們。
在同時期的歐洲基督徒看來,日本的婚姻習俗極不道德。為了讓日本在西方看來更加文明,明治政府確立了婚姻法和神道教的婚禮形式。
現(xiàn)在,高級大學學生的母親們經(jīng)常會在他們畢業(yè)后還保持聯(lián)絡,以討論各自子女將來的婚姻對象。有些男子會去上夜校學習怎么遇到女性和獲得約會。有些女子會在中指上戴戒指表示待交往。一些女青年會在二十四五歲時辭職去上全職新娘學校,學習駕駛、插花、茶道等家政技術。
因為女方懷孕而結婚在日本是非常正常的。奉子成婚在日本被稱為dekichatta kekkon,大約可譯為“哎呦婚”。所有在2005年結婚的人中,有27%女方已經(jīng)懷孕。這種事是如此的普通,以至于婚慶公司開始主辦一種“雙重快樂婚禮”,在孩子出生后才舉行儀式。在這種婚禮上,孩子會跟新婚夫婦一起出現(xiàn),夫婦們會受到大家的雙重祝福。
據(jù)說,日語里表示大米的詞都比表示愛的詞要多。普遍傳言說,日語里沒有一句能和“我愛你”相對應的話。一位市場研究員告訴《紐約時報》,“傳統(tǒng)上,日本不是個浪漫的國家,人們不善表達愛意——所以他們互贈昂貴的禮物。這么說有點夸張,不過你懂我意思。”
在關于嫉妒的研究中,日本男子被認為是最不嫉妒的,而巴西男子則是最能嫉妒的。在關于友誼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日本人把“好朋友”排在“愛人”前面。
老一代日本人描述kiss的詞可以被直譯為“碰嘴唇”。多數(shù)年輕人說“kee-su”,也就是日語化的英語單詞kiss?;蛘哒f“choo”和“choo-choo”,也就是擬音詞。
在一項對400位日本男子的調查中,有71%的人說他們從未在公共場合kiss過一位女子。在其他人中,超過半數(shù)表示在kiss的時候感到很丟人。一位27歲的職業(yè)女性對《華盛頓郵報》說,在街角接吻似乎是一件“自然美好的事情”。但被問及她是否這么做過時,回答是“無可奉告”。
1950年代,大約70%的婚姻是他人包辦或介紹的。到了1973年,這個數(shù)字下降到了37%,而現(xiàn)在只剩10%。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在1978年結婚,他和那位夫人的第一次約會持續(xù)了一整個下午加晚上,次日小泉就向她求婚了。小泉的妻子之后告訴《朝日新聞》:“我對他一點都不了解……只聽說他有一堆姑娘照片給他挑老婆用,所以覺得被他選中我很榮幸?!?982年,在妻子懷孕六個月時,他們離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