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和聽課中會遇到一些突出的語法教學問題,如避而不談式、滿堂灌式以及囫圇吞棗式等。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提出了分散語法難點、習得語法規(guī)則、在任務中比較、生動講解、探究合作等解決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法教學;問題與對策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頒布已經(jīng)走過了十三個年頭,課堂教學確實出現(xiàn)了改觀,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書面作業(yè)中的小錯不斷,從而導致教學有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之嫌疑,即從原來的光練不說的“啞巴式”英語發(fā)展到目前的會說不會寫的“嘴巴式”英語。我們知道,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外是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在交際中感悟,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根據(jù)《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目標體系的建議,義務教育六年級結束時應該達到二級要求。語言知識二級中對語法的要求是能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一些簡單的語法項目的意義和用法,并能在實際運用中體會語法項目的表意功能。也就是說,小學階段需要學習一些基本的英語語法,為將來的初中學習打下基礎,但是部分教師對《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理解存在偏差,于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就出現(xiàn)了許多的不和諧現(xiàn)象,要么避而不談語法,要么還是語法滿堂灌,要么就是囫圇吞棗式地教。近年來,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對上述問題的破解和矯正策略進行了探索和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愿與各位共同探討。
【現(xiàn)象描述】
鏡頭一:避而不談語法,如見瘟神式
某一小學教師在進行教材分析或公開教學賽課時,在眾多的參賽教師中,筆者從未聽到有教師對語法作過適當?shù)闹v解或點評,而是一味地讓學生進行口頭重復模仿教師的那一句與語法相關結構的句子。如果學生說錯了,坐下,換一個人再說,再錯,再換一個人說,讓學生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之下,經(jīng)過多次的機械重復以后終于說對了,教師這時才肯善罷甘休。而教師為了糾正錯誤忙得不亦樂乎,嘴唇發(fā)干,喉嚨嘶啞,心干氣躁,學生說到后來自己也是云里霧里,而且一轉(zhuǎn)身,又忘得一干二凈,課堂教學費時低效。
鏡頭二:語法滿堂灌,題海戰(zhàn)術式
一次考試結束后,某教師氣沖沖地走進教室,教師只顧自己的感受,一個勁兒地講解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錯的語法概念,練習紙塞滿了學生的課桌,填滿了學生的書包,就是忽視了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忽視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技能的一點一滴的培養(yǎng)。
鏡頭三:囫圇吞棗學,不求甚解式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求所有的學生一律背誦語篇,自認為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殊不知學生由于年齡小,要邊學邊悟,才能提高英語素質(zhì),形成不懂就問的學習習慣,但要求學生統(tǒng)一背誦,也就是以一刀切的方式,抹殺了學生提問的想法,長久不說也就不敢發(fā)問,只是硬著頭皮生吞活剝地把課文給啃了下來,但是他們有可能連里面某些句子和單詞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了,從而形成一種機械的學習方式。
【診斷分析】
語法是一門科學,是語言的組織規(guī)律,它賦予語言以結構系統(tǒng),指導語言正確、貼切地表達思想和傳遞信息。它有嚴密、科學的體系,是結合語言系統(tǒng)和語義系統(tǒng)的樞紐,是組詞成句的黏合劑,起著紐帶作用。因此,我們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以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精神,學好、用好語法知識。
根據(jù)英語學科課程體系的編排要求和自己多年任教畢業(yè)班的教學經(jīng)驗和體會,筆者深刻地感覺到小學里出現(xiàn)的這些現(xiàn)象,大多數(shù)是教師有意識或無意識忽視語法教學或偏重語法教學兩個極端所造成的結果。為此,筆者認為,小學里出現(xiàn)的語法現(xiàn)象,教師得嚴格按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適當滲透教學,讓學生對出現(xiàn)的語法現(xiàn)象有個初步的理解。并不是說教了語法,學生的英語就一定會好,但對相關的語法概念有了一點了解之后,學生就會覺得不陌生了,不至于進了初中以后,對一些簡單的語法現(xiàn)象一無所知,以致造成心理上的學習恐慌和焦慮。
【解決策略】
針對以往教學中的這種問題,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定的嘗試和探索,總結了以下幾點的做法。
1.在點滴滲透中,分散語法難點
在平時的教學中,遇到語法現(xiàn)象,就要及時地說明一下。如,名詞、冠詞、代詞、數(shù)詞、動詞和介詞等語法內(nèi)容,要經(jīng)常提醒、介紹;對于比較深奧,一時還說不清的有關知識,如,不定代詞、序數(shù)詞、分數(shù)詞、非限定動詞等,可就事論事,而不作過高要求。五年級5A中出現(xiàn)的There be句型結構的就近原則,can加動詞原形的用法以及l(fā)ike加動詞的ing形式,這種平時點滴的滲透,既分散了難點,又有利于學生的消化。
2.在情景交融中,習得語法規(guī)則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學生所聽到的和所看到的是在一定情景之中使用的語言,其基本句型結構要反復使用,反復操練,這樣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他們就會達到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地步。而且語法結構放在情景中操練,有意義,直觀有趣、生動而不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和機械。
如,在教學“進行時”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帶了一個籃球走進教室。學生以為要上體育課,很是興奮。于是我就抓住這一教學的契機,自己先拍了起來,說:“I can play basketball. Look, I’m playing basketball.”邊連續(xù)拍邊講I’m playing basketball.這時許多的男生都開始叫了:“Teacher, I can play basketball better than you. Let me show you.”于是我就說道:“Ok, pass the ball , play it and say I’m playing basketball.”當有學生被傳到球,并且在拍的時候,我就趁機問他:“What are you doing? ”他們會條件反射般地說:“I’m playing basketball.” 讓學生在情景中習得現(xiàn)在進行時的規(guī)則,即動作正在發(fā)生時,動詞的后面要加ing。接著,教師板書:I’mplaying basketball.跟讀之后,讓學生兩兩操練,讓對方做一個動作不停下來,進行相互地問答,教師巡回指導,及時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學生表演和說的欲望相當強烈,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在完成任務中,比較語法現(xiàn)象
有了任務,學生才會真正運用語言,達到先聽再說、以說促聽、以說促寫的目的。而且可以克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式地學習語法。在運用里對比各部分語法項目,通過各部分語法項目的對比,再加深對各種語法的認識,從而在交際使用語言中理解、掌握語法知識。
如,學生到了六年級時,已經(jīng)學習了四種語法現(xiàn)象,它們是一般現(xiàn)在時、現(xiàn)在進行時、過去時和將來時。那么,如何把這四種時態(tài)說清楚,光靠教師對著概念解釋或者背誦相應的概念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于是我就先運用這四種時態(tài)的句子和學生自由談話進行潛意識的復習,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對這四種概念有個初步的了解,然后突出這四種時態(tài)的特征詞或者說是關鍵的區(qū)別之處,讓學生有進一步的印象,接著,我就運用自己設計的表格,綜合了四種時態(tài),讓他們進行調(diào)查。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對這四種概念又有了進一步的感知。如下:
Do a survey
■
這種隨意式的調(diào)查,學生是相當?shù)臉芬?,在調(diào)查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糾正,體會到四種時態(tài)之間的區(qū)別,并且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較好地對這四種時態(tài)進行了有效的復習。接著,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這張表格,再進行檢查反饋:What does ×××usually do every day?/ What is he/ she doing now?/ What did he / she do yesterday/ last ...?/ What is he/ she going to do tomorrow/ next ...?通過這種檢查,可以加深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和相互之間的友誼,而且可以讓學生在輸出中再一次鞏固四種時態(tài),加深理解,嘗試到成功的喜悅。
4.在生動講解中,提高語法趣味性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對枯燥講解的有意注意的持續(xù)時間比較短,而對形象化、趣味性的東西比較感興趣,若能抓住這一心理特征進行教學,效果會相當好。
如,五年級出現(xiàn)了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式,由于漢語中沒有人稱和數(shù)的變化,你、我、他等吃飯,都是吃飯。而在英語中就得區(qū)分一個第三人稱的單數(shù)形式,小學生的認知還沒有達到相應的層次,因為在小學的母語教學中,還沒有教詞性,要到初一才教,所以學生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而且想不通,因此搞得有的教師和學生相當頭疼。
我舉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使學生記憶深刻,我是這樣解釋的:“同學們,你們都知道‘第三者’吧?覺得這個稱呼怎么樣?”(學生哈哈大笑)我接著說:“很不雅,對嗎?英語上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式也有點像第三者,它既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另外的某一個人,由于它這個稱呼很不雅,所以它很難為情,出現(xiàn)的時候大家就會給它戴一個標志牌,一看就知道它是第三人稱單數(shù),于是大家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為他加上s,es或把y改成i再加es,讓它與眾不同?!蓖ㄟ^這種形象生動的解釋,學生很容易地就記住了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式的用法。
5.在合作探究中,進行語法專練
小學高年級是語法現(xiàn)象特別集中出現(xiàn)的時候,五年級尤為重要,出現(xiàn)了許多復雜的句式和一些最基本的語法現(xiàn)象,如,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現(xiàn)在進行時、一般現(xiàn)在時、第三人稱單數(shù)、like + V-ing、can +動詞原形和want to +動詞原形,六年級學習的一般過去時和將來時。這樣大部分最為基本的語法在小學階段已經(jīng)學完。如果對這些概念一無所知,那么中小學的銜接就很難很好地過渡。基礎不扎實,會給初中的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也會使學生的英語根基不牢,底氣不足。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種能力或者說技能都是在學生主體參與了相應的實踐活動后才得以形成和發(fā)展的。因此,教學中只有采用合作探究式,才能夠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如,在教學5A Unit6 Doing housework第二課時時,主要涉及進行時,我就適當講解了一下be動詞(am, is, are)和進行時的結構: 主語 + be動詞 + 動詞的ing形式。然后給出若干個活動場景的圖片,讓學生描述What are they doing? 接著做了幾個專項訓練。我還給學生做了幾個“用動詞的適當形式填空”和“運用助動詞或者Be動詞完成一般疑問句”,并提醒他們在做這類題的時候,注意相關觀察它們的特征詞。做完后,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得出:現(xiàn)在進行時的特征詞有now, look, listen 等;一般現(xiàn)在時的特征詞有sometimes, every day, usually, often等;一般疑問句的開頭,當句中有動詞原形時,開頭填助動詞。當句中沒有動詞原形時,開頭填be動詞。只有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語法現(xiàn)象、歸納的語法規(guī)律,他們會主動建立一種語言習慣,而且在談到這些內(nèi)容時能如數(shù)家珍。
常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睂W習一門語言,必須學習其語法知識,因為語法是用詞造句規(guī)則的綜合,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雖說掌握語法并不等于掌握語言運用能力,但語法的欠缺會對學生準確地運用英語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小學階段,我們要“以人為本”進行簡單的語法教學,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能舉一反三,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從而促使語言輸出的準確性。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外國語學校)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