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李×都不錯,她們兩個都喜歡我,這兩個美女我該選擇誰當我的愛人?”這是來自我的QQ網友“一米陽光”的空間里一句帶有求助性質的留言。兩個既聰明又漂亮的好姐妹同時喜歡上了他,他想從中做出選擇,但發(fā)現很困難,于是就想求助別人為他出主意。有過這種糾結的成年男孩應該不少??墒?,如果這件事發(fā)生在十一歲的小學生身上,你是否感到不可思議呢?你不用驚詫,這事兒的確是真的!故事里的這三個人都是我教過的五年級某班的優(yōu)秀學生。
為妥善處理這個問題,我翻閱了很多資料,求教過許多老師。后來明白了: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會對異性(尤其是那些在群體中出眾的異性)有朦朦朧朧的好感和一些莫名的沖動,他們在這個時期的胡亂作為,其實是他們對情愛懵懂時期的一些正常表現。這個時期,他們相互的“喜歡”可能是真實的,但也是模糊的和短暫的,說是“愛情”還遠遠不夠分量。這時,老師采取的最好策略應該是:(1)定性。打死不承認有學生在“談戀愛”,只說那些走得近乎的男女學生其實是在團結友愛、互相學習與交流,對于個別“交流”得有點“出格”的,說他們是“結成小團體,缺乏集體主義精神”。老師的這種低調定位,既可以給那些愛“上綱上線”制造“緋聞”的學生一個當頭棒喝,消除由于他們的亂說在班里形成的負面影響,同時也能讓老師處理這種問題時有個緩沖空間,更能讓那些正在“出格”中的學生將來有一個可以體面收場的機會,一舉多得。而且,這種定位,也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水平。(2)高壓政策。一方面男女生誰都不能結成有容易讓人誤解的“小團體”行為,另一方面即便有兩個異性同學走得近些,別人也絕不能用“談戀愛”“兩口子”“誰是誰的老婆(公)”等字眼來“污蔑”他們。(3)加強趣味教學和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把大部分學生的心思都吸引在學習上。(4)經常舉辦男女參與的友好活動,加強異性正常交流,破除封建意識和對異性的神秘感。(5)對于個別成熟較早或者思維敏銳的學生,引導他們多讀一些成長方面的書,讓他們認清自己所在的成長階段的特點,找到正確處理本階段人生與自己全部人生的辯證關系,樹立遠大理想,將全部熱情奉獻在學習與成長中去……我在班里逐步采取了以上的策略,對有些事情(比如“一米陽光”的留言)裝作什么都不知道,對于有些人(比如“一米陽光”和于佳他們以及那些經常糾纏女生的頑皮男生)則經常敲打與引導,班級風氣后來煥然一新,一些“緋聞軼事”自然也就成了“曾經的傳說”。
(作者單位 河南省周口市第五中學校)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