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與研究是共生互補的關系,教學是教師的根本職責,要搞好教學,教師就要開展研究,教學是研究的基礎,研究是搞好教學的條件。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就要不斷更新觀念,不斷努力學習,要將課堂作為師生合作探究的研究室,讓學習成為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興趣;小組合作
結合教學實踐探究,嘗試構建一個力圖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數學教學模式,從以往課堂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促進師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實踐等學習方式的生成和建立。
1.運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充分開發(fā)可利用資源并為師生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樣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于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來說,其知識相對抽象,概念及思維方式需要學生自己經歷。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構建一個數學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增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教授圓柱體的概念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演示圓柱體的形成過程:先由上至下畫出一條豎直的直線,之后再以這條直線為一邊畫出一個長方形,將長方形圍著直線旋轉一周,最終形成一個圓柱體。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形的變化,注意長方形是如何通過旋轉得到一個圓柱體的。通過這種演示方式,學生很容易就能夠理解、接受圓柱體的概念。
2.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多種多樣,在課堂教學中最常使用的就是教學控制平臺,其實現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即時互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學生還可以利用學生機自主地對教師發(fā)送的教學資料進行學習。
例如,教師在講述幾何畫圖的課程上,能夠通過電子教師的演示屏向學生展示幾何圖形的畫法,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教師的操作步驟,逐步掌握幾何圖形的畫法并進行一定的自我思考,這時就擁有想要嘗試的想法。此時教師將題目發(fā)送給每個學生機上,并對學生在學生機上的使用狀況進行一定監(jiān)控。學生按照教師要求在學生機上進行作圖時,如果遇到一些問題可以通過電子系統(tǒng)進行舉手提問,教師便可以給予幫助和處理。在教學任務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巡視結果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任務中,讓每位學生都能夠擁有鍛煉的機會,其學習興趣大大得到提高,并充分調動起學習的自主性。
3.小組合作學習是當今教學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時下,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被人們譽為近幾十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為了有效地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合情合理地分好合作小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第一步。教師有效指導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保障。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應把自己當成是學生主體中的普通一員,與他們誠懇對話,和他們交流感情,同他們合作學習,以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精心設計合作內容,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對合作學習內容進行精心設計,事先讓學生知道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去搜集資料,提前思考,只有這樣,學生在參加小組合作學習時才能有所爭論、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新。
教學與探究是相輔相成的,教學中重視了探究,教學就會走向有效之路,教學質量就會提高,所以,在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把探究放在首位。
(作者單位 福建省北師大廈門海滄附校)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