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毙抡n程改革大力倡導(dǎo)“多元解讀”,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個性化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但是,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不是任意解讀,不能與正確的價值取向背道而馳。作為教師,必須學會正確解讀文本,并且采取投石問路、推敲“文眼”、撥亂反正、知人論世等有效的教學措施,使“多元解讀”綻放獨特魅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多元解讀;價值取向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薄耙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dǎo)“多元解讀”,使小學語文課堂刮起了另一股閱讀教學的潮流。但由于教師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不到位,導(dǎo)致曲解或誤解文本的價值取向,使語文教學走向了“信馬由韁”的深淵。從以下幾點做嘗試,引領(lǐng)學生擺脫文本解讀夜走麥城的尷尬。
一、投石問路
由于學生年齡小,認識膚淺,所以在學習文本時難免會陷入“山重水復(fù)疑無路”的困境,教師能否從中指點迷津,使學生的思維“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賞讀葉圣陶的名篇《荷花》一文時,我引導(dǎo)學生對“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作出多元解讀。當學生朦朦朧朧覺得這個句子寫得最美,卻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時,我讓學生想想“冒”可以換成哪些字。學生很快說出“探”“長”“鉆”“伸”“沖”等字。然后我讓學生用心讀一讀,白荷花怎樣長才叫“冒”?這一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打開了:
生1:白荷花使勁地從碧綠的大圓盤中鉆出來,想看看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生2:白荷花興高采烈地從碧綠的大圓盤中探出頭來,想聽一聽小魚和蜻蜓的竊竊私語。
生3:白荷花喜氣洋洋地從碧綠的大圓盤中伸出來,想跳一段優(yōu)美的舞蹈給她的好朋友青蛙看。
生4:白荷花精神抖擻地從碧綠的大圓盤中沖出來,想讓小朋友聞一聞她那沁人心脾的清香。
生5:……
接著,我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白’”的景象,欣賞白荷那卓而不群的身姿,體會它那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當學生的認識不夠深刻或一時語塞時,教師不宜立即拋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應(yīng)該引導(dǎo)學生靜下心來思考,就像一盞明燈,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就如同上述教學片段,從抓“冒”這道門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對白荷花的情有獨鐘之中,觸摸著“冒”的溫度,挖掘著“冒”的深度,提升著“冒”的高度。這樣的多元解讀,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品嘗到個性思維被肯定的快樂,使他們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能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收獲。
二、推敲“文眼”
葉圣陶曾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弊鳛閷W習的引導(dǎo)者,老師要品味文章中的重點詞,也就是“文眼”,在咬文嚼字中推敲作者的語言,感悟作者的情感,探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在教《草船借箭》時,我引導(dǎo)學生關(guān)注文中提到諸葛亮的“笑”:這篇文章幾乎沒有提示語,僅有一次是描寫諸葛亮笑著說,然而這一“笑”,卻讓人覺得意味深長。你從這笑中讀懂了什么?
生1:這是譏諷的笑。諸葛亮此時是在嘲笑曹操因為生性多疑,使他借箭成功。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手下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這一切諸葛亮早已了如指掌。
生2:這是勝利的笑。周瑜嫉妒諸葛亮過人的才干,讓諸葛亮用十天造好十萬支箭,還立下軍令狀,企圖用這個陰謀來害諸葛亮,拔掉這顆“眼中釘”。他滿以為諸葛亮鉆進了他的圈套。沒想到諸葛亮神機妙算,在笑談中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生3:他是在笑自己深知魯肅為人。他明明知道魯肅是周瑜的部下,卻請魯肅幫忙,還讓他保密,不讓他告知周瑜,那是因為諸葛亮知道魯肅為人忠厚老實,信守承諾,又顧全大局。
生4:這是一種自信的笑。諸葛亮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他料定自己必定能借到十萬支箭,讓周瑜的陰謀落空。
三、撥亂反正
在閱讀中,如果學生的見解偏離了價值取向,那就有待老師的疏通與引導(dǎo),及時調(diào)整對話的方向,有效組織對話的過程,以保證學生的回答重歸價值之路。
在教學《圓明園》一課時,當學生充分欣賞感悟了圓明園那不可估量的價值后,我播放了《火燒圓明園》的視頻片段,深情地說:“當你站在圓明園廢墟前,你想說什么?”一位學生騰得從座位上站起來,捏緊了拳頭,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現(xiàn)在我們國家強大起來了。還怕他們不成?殺過去,讓他們也嘗嘗我們的厲害!”另一位學生也義憤填膺地說道:“這樣一座價值不可估量的皇家園林毀在英法聯(lián)軍手中,真令人憤恨!此仇不報非君子!對這幫強盜我們決不能心慈手軟,發(fā)一枚原子彈過去,讓他們知道作惡多端的下場!”
聽到這些學生充滿血腥味的文本感悟,我猛地打一冷顫。學生對英法侵略者疾惡如仇了,這是文本所要體現(xiàn)的價值取向之一,可是,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xiàn)了偏離,我得正確引導(dǎo)才是。
于是,我語重心長地對學生說:“同學們罵得真痛快!可是,如此這般,與罪惡滔天的英法侵略者有何區(qū)別?我們豈不也成了人人唾罵的罪人了?”
一席話說得學生低頭不語。半晌,一學生說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要牢記這恥辱的一頁,發(fā)奮學習,振興中華!”又一學生舉手答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國富民強,外國人才不會小瞧我們。同學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們絕不允許歷史重演!”……
看到學生“迷途知返”,我略微放寬了心。
如果說,學生的發(fā)言是只五彩繽紛的風箏,那么,價值取向便是系著風箏的那根線,而老師就是將線攥在手心里的駕馭者。無論“風箏”飛得有多高,飛得有多遠,飛得有多別出心裁,始終不能逃離“線”的牽絆,否則就無用武之地。當然,也離不開駕馭者日臻完美的嫻熟技巧。
四、知人論世
為了引導(dǎo)學生深度挖掘文本的隱性內(nèi)涵,教師還應(yīng)該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洞悉作者的情感。這個時候,知人論世便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教學時,何時切入背景資料很重要,內(nèi)容的多少也很重要。過少,深度挖掘文本的隱性內(nèi)涵便成了紙上談兵;過多,又喧賓奪主,沖淡文本。
在琦君的《桂花雨》里,盡管杭州的桂花香飄十里,但母親還是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比绻贿m當擴展作者生平及她在其他作品中所表達的鄉(xiāng)情,就不能在學生心中留下略帶辛酸卻又濃郁溫情的桂花香。
琦君在《家鄉(xiāng)味》中寫道:“我們從大陸移植來此(臺灣),匆匆將三十年。生活上盡管早已能適應(yīng),而心靈上又何嘗能一日忘懷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鄉(xiāng)的好,雞鴨魚肉是家鄉(xiāng)的鮮。風景是家鄉(xiāng)的美,月是故鄉(xiāng)明?!?/p>
讀懂了一生漂泊、心系故鄉(xiāng)的作者,學生必定能恍然大悟:哦,母親區(qū)別桂花的香氣,靠的不是嗅覺,而是沉甸甸的思鄉(xiāng)情感!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保護學生的獨特體驗,允許學生對文本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解讀,不同的感悟。但保護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熟視無睹。當學生的認知、情感出現(xiàn)偏差,甚至偏離文本的價值取向時,教師就要進行有效引導(dǎo),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真正實現(xiàn)文本的“多元解讀”,使語文課堂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白金聲.多元解讀不是任意解讀.中國教育報,2010(08).
[2]朱瑛.文本解讀要有高度,更要適度.小學語文教師,2011(10).
[3]王崧舟.細讀,擦亮語文的眼睛.小學語文教師,2009(09).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嶺市澤國鎮(zhèn)茶山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