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舊引新,導入新課
(一)導入:背誦古詩《草》,回憶作者。
(二)板書課題。
(三)解題:“序”什么意思?“圖序”什么意思?“荔枝圖序”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明確:本文是為了說明一幅荔枝圖作的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一遍讀:試讀,認生字、讀準確。
1.自由練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和新詞,讀通句子。
2.指名試讀課文。
3.檢測生字。
4.復習詞語。
(二)二遍讀:聽范讀,劃出斷句,讀通讀順。
1.師范讀,注意語速和語氣。
2.學生對照屏幕,將停頓在書中做好標記,自由練讀。
3.指名再讀課文。
(三)三遍讀:讀熟練、正確流利。
三、再讀課文,把握內(nèi)容
(一)回顧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借助學習古文的方法,小組交流,疏通文義。
(三)學生逐句匯報。
1.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
疏通文義,了解意思。
2.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
(1)學生讀,并疏通文義。
(2)了解作者拿荔枝的葉子和桂樹的葉子作比,這樣的說明方法,稱作——打比方。
(3)再找一位同學讀讀這句話,其他人仔細聽一聽,看看除了打比方,句式上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4)在理解上讀課文。
小結(jié):作者描寫荔枝樹抓住三個事物——葉 花 實
3.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如醴酪。
(1)生讀,疏通文義。
(2)學生討論,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不僅打比方,而且抓住形、色、香、味特點。)
(3)老師引導:仔細觀察新鮮荔枝,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小結(jié):按照由外到內(nèi)的順序,抓住荔枝的形狀、顏色、果肉、汁液來寫。
(4)帶著感情朗讀,指名讀、齊讀,教師指導。
4.大略如彼,其實過之。
生讀,匯報。
5.若離本枝……盡去矣。
生讀,疏通文義。
(1)思考這句話的特點。
(明確:按時間順序說明荔枝五日的變化;色、香、味。)
(2)生讀,讀中指導。
(3)通過這句話我們知道了什么?
6.元和十五年夏……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1)了解文言文的特點,一詞多義。
(2)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了?(作序的緣由和目的。)
(3)展示杜牧的《過華清宮》,了解鮮荔枝的難得,知道當時只有地位尊貴的人才有機會吃到它。
(4)回到題目,了解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時,命身邊畫工繪制了一幅《荔枝圖》,并親自為之作序的原因。
四、深入課文,理清順序
(一)指名翻譯全文。
(二)結(jié)合板書,討論文章結(jié)構(gòu)。
五、回顧課文,總結(jié)提升
(一)師總結(jié)。
(二)全篇背誦。
(三)書寫漢字。瓤(指導)
六、體會寫法,實際運用
利用課文句式,盡量形象描述一種水果。
(作者單位 吉林省第二實驗學校)
編輯 王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