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激勵指利用某種外部誘因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人有一股內(nèi)在的動力,向所期望目標前進的心理過程。也就是激發(fā)人的行為,推動人的行為,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就是讓人們自覺自愿地、努力地工作,并創(chuàng)造好的績效。因此,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適時地使用恰當?shù)募钍侄危隳艹浞终{(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然而,在很多的教學研討活動中,教師課堂上的激勵手段存在諸多問題。
關鍵詞:教學活動;激勵方式;激勵機制
一、激勵的方式選擇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所采用的激勵方式大多分為語言激勵、小組積分激勵、小獎品激勵等。這些激勵方式中,有不少能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點,能充分地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但不少教師,激勵方式的選擇脫離學生的興趣點,方法簡單形式單一而枯燥。如,有的教師,一堂課下來,針對課堂上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集體鼓掌、集體夸贊數(shù)次;有的教師整堂課一味簡單、機械、重復地運用“你真了不起”“你真棒”等系列激勵語言。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麻木,也便失去了激勵的作用。又如,有的教師,課堂上采用了小獎品激勵,凡是答對問題的,獎給“五星”、貼“美人痣”、零食等,結(jié)果,有不少學生將興趣點轉(zhuǎn)移到了小獎品上,整堂課都在關注、羨慕誰得到了獎品,講臺上還剩多少獎品等。作為教師,應根據(jù)不同情況,靈活選取激勵方式,學生不敢回答問題時,可以運用眼神、語言等鼓勵學生;學生正確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闡述其找到問題答案的方法或展示其思考該問題的過程,然后選擇合適的激勵方式進行激勵,應盡量避免激勵的簡單化、機械化。
二、激勵時機的把握
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把握激勵的時機。過多的、不適時的激勵,往往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少的課堂,前半個時間學生的積極性較高,到后面就死氣沉沉,給人一種“虛頭蛇尾”的感覺。教師除了在教學流程設計上要結(ji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合理設置教學活動中的興趣點外,還要注意把握激勵的時機和頻率。課堂中新知的學習探究階段,學生不可能都處于亢奮狀態(tài),教師在學生情緒低落時,應充分利用有效的激勵手段,但要防止激而不活。
三、激勵機制的健全
在平時的教學研討課上,有不少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引入了激勵機制,為每個小組的表現(xiàn)打分。出發(fā)點是想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由于整個激勵機制的不健全,所以效果不是特別理想。不健全體現(xiàn)在競爭規(guī)則不明確、各組展示的機會、所解決問題的難易度不一樣等。而不少教師對每個小組一堂課下來所取得的成績沒有作評價,整個過程學生往往感覺不公平,同時也體會不到獲勝的快樂,最后,這種激勵機制也就成了一種形式。因此,教師要不斷反思和總結(jié)自己的激勵手段,不斷改進、完善自己的激勵方式,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隆意.論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動中激勵機制的構建.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2(07).
(作者單位 重慶市開縣中和鎮(zhèn)三合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