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教育改革實施以來,眾多教育者在教育教學方面也提出了很多新穎、獨特的教學理念,慢慢地摸索出了很多適合學生、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小學語文為例,隨著語文教育改革的加深,語文課堂也開始由低效課堂向高效課堂轉變,而且這也符合語文教學和語文發(fā)展的教育趨勢。
關鍵詞:高效;小學語文課堂;主體;多媒體;教學評價
所謂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指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并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jīng)驗,對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進行詳細闡述和說明,希望能給其他語文教學同仁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一、轉變教師角色,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現(xiàn)在,仍然有部分教師擺脫不了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上采用填鴨式等教學方式,認為學生只要學好課本上的知識并在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就算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有這種想法的教師完全曲解了教育的教學理念。有的教師認為小學生認知能力比較差,自主學習能力差,與學生進行交流也起不到多大作用,認為自己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有按照教師設定的教學思路走,學習才能有成效。要想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改變這種思想,認識到自己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所有的語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來進行。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師設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也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種教學方式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獅子和鹿》這篇文章偏向于寓言故事,符合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我們可以在學習了這篇課文后,提出一個問題:“你們認為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且派代表把大家的想法敘述出來。這樣既讓學生參與了課堂,又增加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交流的機會,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和掌握,這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合理運用多媒體,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結構
我國現(xiàn)在正處于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期,以多媒體技術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手段也在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工具是粉筆和黑板。如果教師只通過這兩樣工具來講解知識內容,再加上小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往往課程進行不到一半,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其他事物吸引了。多媒體可以把聲音、圖像等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教學效果更直觀、更生動,同時也可以省去教師寫板書的時間,以節(jié)省出更多的時間用來教學。小學生都易動,而多媒體技術可以給他們視覺上的享受,學生可以馬上被這種先進的教學工具所吸引,并且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一心為人民的孔繁森》這篇文章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出這篇課文的課件,先把歌頌孔繁森的詩歌《公仆贊》放在課件的首頁,讓學生了解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然后是孔繁森的簡介,并配上幾張照片,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孔繁森做得“一心為人民”的事情在課件上詳細列出來,這樣就一目了然,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孔繁森的為人和具有的高貴品質有所了解。最后給學生播放關于孔繁森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對孔繁森產(chǎn)生崇拜和敬仰之情。這樣一來,很容易就達到了這篇課文的教育目的,對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
人人都喜歡聽贊美自己的話,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年齡小,各方面發(fā)展都不成熟,教師無意中一句鼓勵的話,他們都能高興半天。但是有的教師偏偏不注重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認為小學生年齡小,心智發(fā)展不成熟,沒有溝通和交流的必要。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也比較少,即使有互動,也不對學生的表現(xiàn)有任何形式的回應,不贊美不批評,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我在課堂上從不吝嗇對學生的贊美,每當學生回答完我提出的問題,我都會說:“真棒,你的回答很符合老師心目中的答案”“哇,這樣的想法老師都沒有想到”“沒關系,我期待你下節(jié)課的表現(xiàn),大家來鼓勵一下”等諸如此類的話。這樣簡單的話語能對小學生產(chǎn)生特別大的鼓勵作用,并為小學語文課堂的高效實現(xiàn)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教學任務,我們不可以急于求成,否則會出現(xiàn)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當然,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方法并非只有這幾種,由于篇幅關系我不能詳細列舉。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xù)在教學道路上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總結出更多打造高效小學語文課堂的方法,為學生以后在語文方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雷玲.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小學語文教師》編輯部.小學語文教學疑難答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夏家發(fā).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地區(qū)拉孜縣完全小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