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是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信息技術設備加以改進并運用于教學活動中,是推動教學進步的重要動力,是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得以不斷提高的重要物質保證。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教學
翻開小學語文課本,天文地理,無所不在其中。不過令許多教師尷尬的是,以小學生的閱歷,許多文章中涉及的內容及文章背景對學生來說十分陌生,這對正確理解課文造成一定的困難。但是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教學便會變得更加生動,教學重難點會更好地突破,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
一、巧妙導入,調動學習興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愿望,我們的一切意圖、一切探求、一切理論都會落空?!币虼?,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習質量。而對于一堂課而言,一個好的導入無疑是引發(fā)學生興趣的第一步。傳統(tǒng)的導入方式多以教師的談話為主,而當信息技術走進課堂后,其聲光影音一體化的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學《長城》時,我先讓學生欣賞長城的錄像,聽著悅耳的音樂,看著優(yōu)美的畫面,學生們仿佛來到了壯觀的長城腳下。隨著鏡頭的推進,在他們的眼中呈現(xiàn)出了蜿蜒盤旋的長城,俊秀陡峭的山嶺。這樣的設計,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弦,不僅讓學生欣賞到了長城的雄偉,而且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看完了錄像后,學生學習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學習文章的熱情立刻高漲起來。
二、豐富感官,化抽象為具體
著名的語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師曾在《李吉林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中說過:“一幅制作精美的圖畫,一段恰到好處的音樂,往往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贝_實如此,有的課文所涉及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學生沒有真切的感受,理解起來自然有了很大的困難。對于不熟悉的內容,學生很難有表達的欲望,可是通過信息技術將聲音、畫面、動畫集于一體,再加上教師適時點撥,就會水到渠成,使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迎刃而解。
如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時,學生對課文中所涉及的“農耕社會”“程控電話”等詞語的含義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多媒體出示了農耕社會時,人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圖片,引導學生發(fā)言說出看圖的感受,加以引導,學生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新的詞意。隨后通過課件演示通訊設備的更替過程,讓學生意識到程控電話較之于以前的傳統(tǒng)通訊方式有了更為方便快捷的功效。課堂上的信息技術與課文內容整合,讓一些晦澀的詞句在圖片、影音的具象表達下,使學生抽象的概念變得清晰起來,對閱讀教學起到了極大作用。
三、創(chuàng)設情境,突破空間限制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是反映古今中外、人文地理風貌的文章。對于學生而言,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是一個難題。多媒體技術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改變微觀、宏觀的約束,直接表現(xiàn)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如《開國大典》一課,文章篇幅較長,作者通過對場景的描述再現(xiàn)了當時開國大典的勝景,將人民激動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雖然文字語言精彩,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很難體會出當時人物的心情。因此,通過對當時片段的一個視頻回放,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立馬把學生拉到了現(xiàn)場。通過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輔以當時的新聞報道圖片,結合歷史背景,學生能夠充分地體會當時的人物心情,入情入境地學習課文,極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四、靈動練習,高效鞏固消化
實踐證明,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節(jié)省了大量的板書時間,使課堂練習和內容更為廣泛。以往在進行課堂練習的時候,教師事先不僅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而且還要考慮課堂上的使用是否方便快捷,這無疑抹殺了很多靈動的練習方式,借助信息技術,這一切問題都能得以解決。
如在學習《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課中出現(xiàn)的“融洽”一詞時,除了傳統(tǒng)的認讀生詞正音的環(huán)節(jié),我還將“融”字的四種解釋出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選擇正確的義項匹配詞語。這一創(chuàng)新練習形式,既可以使學生對課文中的詞語意思理解更為深刻,同時還能做到觸類旁通,理解其字在不同詞語中的意思。一堂課如果能有效地將新知識鞏固扎實,這就為減輕學生課外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提供了保障。
基于這樣的背景,新課標明確指出“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說,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是教學發(fā)展的時代要求。但是,在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整合課堂教學資源的同時,我們不可否認黑板、粉筆、掛圖、教具等傳統(tǒng)教學手段也具有其獨特的生命力。只要我們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將現(xiàn)代教學技術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結合起來,便能促進各種教學手段的互補,真正有效地優(yōu)化我們的課堂教學,打造出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昌市郵政路小學)
編輯 張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