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質上就是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取代的主體作用。作文教學也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這一特點,學生總是從實踐與訓練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提高能力。
關鍵詞:實踐;觀察能力;思考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關于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中提到:“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質上就是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取代的主體作用,各種能力的習得都必須通過學生的自身認知活動和操練活動才能逐步形成和不斷提高。對此,心理學家蓋滋說得更為直接:“學習一項事物,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依照將來要用的形式去學習?!?/p>
基于對上述觀點的認同,我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牢記教學的基本手段——訓練與實踐。我讓學生把他們的觀察所得寫成文章,集結成《日知錄》,作為班中的小刊物,相互傳閱品讀。每個星期五的下午還專門有兩節(jié)課師生在一起對其進行講評。回顧這段教學經(jīng)歷,翻看《日知錄》,讓我看到了學生成長的軌跡,看到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力提高的腳印。
一、在實踐中學會觀察
作文是需要材料的,材料從何而來?來自學生的觀察和實踐。對學生而言,他們最熟悉的人,莫過于父母親人;最熟悉的事,不外乎家庭中發(fā)生的事,不要以為學生只關注家庭就是目光狹隘,重視人情味就是胸無大志。其實,一個能體會長輩對自己關愛的孩子,才會反過來體貼長輩,能夠在家中懂事了,才能在社會中懂事。
因此,我引導學生從了解家庭、做個懂事的孩子入手,了解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父母是怎樣關心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父母的愛好是什么,表現(xiàn)如何?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家中近來添置了什么東西,是怎么來的?家中有哪些困難,你想為此做些什么?……然后把了解到的相關信息圍繞一個意思寫下來。因此,就有了以下文章:對身邊親人的描畫《奶奶的固執(zhí)》《勇敢的媽媽》《寬容的舅舅》;對家庭生活趣事的描寫《人蚊大戰(zhàn)》《捕鼠記》《都是電視惹的禍》;對家庭生活變化的感想《變化》《拆房子》《舊樓里的飛蛾》……從這些題目我們不難看到學生在用他們稚嫩而好奇的眼睛打量這個世界,他們有了探知究竟的欲望,這種欲望促使他們主動地去觀察和記錄。
二、在實踐中學會思考
家庭生活是社會的縮影,社會生活必然在家庭中有所反映。學生透過家庭生活的變化就能真切地了解社會的一切。學生們在寫作的實踐過程中,因為有了思考,所以一步步提高了對生活與社會的認識。讓我們看到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父母忙于生計,孩子的教育移交給老人的無奈與辛酸;《拆房子》《舊樓里的飛蛾》則讓我們看到了城市在高速發(fā)展,給每個家庭帶來了很多變化。
所有這些都使學生透過家庭生活的窗口,感受到社會的風采。他們的視野在觀察實踐中逐步開闊,而且隨著觀察的觸角越伸越廣,認識和思考的能力也在逐漸提高。但這種提高不是通過說教的灌輸而實現(xiàn)的,而是在實踐中體會到的。它們不是深刻的說辭,而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參考文獻:
楊楊.小學語文實踐活動教學的幾點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1(10).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七株榕小學)
編輯 劉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