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課堂,并非總是井然有序、行云流水,學生總是有可能給老師提出這樣那樣的挑戰(zhàn),這些即時生成的障礙,甚至會讓教師措手不及,使教師的教學在有意無意之間脫離預定的軌道。此時此境中,教師應該如何應對?
案例一:《別餓壞了那匹馬》這篇課文寫的是家境貧寒的“我”用扯馬草賣的錢到一個殘疾青年的書攤上看書,而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了馬草。文中有這樣一處描寫:“他(指殘疾青年)見我來了,沖著里屋叫道:‘碧云(青年的妹妹),快出來提馬草!’接連喊了數(shù)聲,可碧云遲遲沒有出來?!?/p>
讀到這里,“調(diào)皮鬼”李文澤突然大聲冒出了一句:“碧云當然不愿意出來呀!她肯定會這樣想——你蹭書看了那么多次,不能一直這樣白看下去呀,我們家也不富裕!”此言一出,全班哄堂大笑。嘲笑聲中,李文澤羞紅了臉,深深埋下了頭。我按下大家的哄笑,卯足勁表揚了他,表揚他敢說真話,勇于思考并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接著,我反問了一句:“碧云這樣想有錯嗎?”有了剛才“敢說真話”的評價導向,孩子們放開了思想束縛,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即使碧云真的這么想,也是人之常情,符合人之常理。我繼續(xù)追問:“請你推想一下碧云此時的想法,并說出使人信服的理由?!焙⒆觽兊乃枷牖鸹c燃了,他們把探究的目光再次投入到文本中。過了一會兒,張力文同學說:“聯(lián)系上文,哥哥第一次讓碧云提馬草的時候,她一臉‘茫然’,并不知道哥哥的真正用意,但她仍按照哥哥的吩咐去做了,說明碧云對哥哥的決定是很尊重的。此時,碧云也許是有什么急事出去了。”能聯(lián)系文本來推想,好一個會讀書的孩子!姚貝貝也站起來:“我認為碧云和哥哥一樣,也是個熱心腸,這時她一定出去做事掙錢了。因為她不忍心看到殘疾的哥哥獨自承擔家庭重擔。如果她真的在家,‘我’進了院子就能看到,院子又不大!”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推想,好一個會思考的孩子!讀書大王李問津緊跟著說:“老師,我讀過一篇文章,上面說,所有的美德都可以傳染,碧云和哥哥從小生活在一起,哥哥樂于助人的精神一定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她,教育她,所以,可以斷定碧云也是一個善解人意、樂于助人的好姑娘。”能聯(lián)系閱讀積累,能融入自己對人生、對生命的思考來推想,好一番深刻而獨到的感悟!得老實承認,即使備課時預設到了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未必能企及到這樣的高度和深度。我毫無愧色,甚至是驕傲地宣布:“李問津?qū)ξ谋镜睦斫庖呀?jīng)勝過老師,她是老師的‘一字之師’!”接著,我趁熱打鐵對孩子們進行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是呀,所有的美德都是可以傳遞的,愿殘疾青年和妹妹的愛心,能傳遞到我們心中,我們也能用愛心去溫暖別人,溫暖世界?!弊詈螅?guī)С隽艘痪洌骸澳敲?,大家想想,這些精彩的思想交流,應該感謝誰呢?”大家的目光再次聚集到李文澤身上,但此時目光中流露的不是嘲笑,而是感謝和鼓勵。李文澤的臉又一次紅了,他揚起頭笑了,臉上寫著快樂和自信。
思考:“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如果教師能認真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切實尊重學生的真實認知,并用自己的教學智慧把這些膚淺、幼稚甚至于“錯誤”的思想開發(fā)成寶貴的教學資源,演繹出激蕩而愉悅的思維之旅,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被肯定的快樂,享受到生命成長的幸福。即使“錯誤”,也能成為教師教學行為的智慧源頭,成為教師的一種教學藝術。這樣的“錯誤”該有多么美麗啊!
案例二:《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用微薄的退休金喂食海鷗。老人去世后,海鷗們成群結(jié)隊地飛來向老人的遺像告別,表現(xiàn)了人與動物令人震撼的真摯感情。文中有這樣一處描寫,“海鷗最重情義,心細著呢。前年有一只海鷗,飛離昆明前一天,連連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為它是跟我鬧著玩,后來才曉得它是跟我告別?!?/p>
讀到這里,一位叫龍安妮的女孩,站起來說:“老師,海鷗并不是像老人說的那么美好?!彼贸隽艘槐菊n外書,“您看這篇文章上寫著:海鷗之間不存在分享與禮貌的概念,只有嫉妒和兇猛的競爭。如果你在一只海鷗的腿上系上根紅絲帶,使它顯得與眾不同,你就等于宣判了它的死刑。其他海鷗用爪子和嘴猛烈地攻擊它,讓它皮開肉綻、鮮血直流,直到倒在地上成為血肉模糊的一團?!?/p>
我一下子愣住了,全班同學也一下子愣住了。為什么兩篇文章對海鷗的描述截然不同?我把問題拋給了學生。短暫的沉默后,鐘肖山站起來:“我不相信海鷗有那么壞,不過海鷗是動物,動物一般不會有人類這么豐富的感情。但老人死后,海鷗竟能變成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真是奇跡,是老人的愛心創(chuàng)造了這個奇跡?!苯又鶗粤胀瑢W也站了起來:“我倒是相信,因為很多動物的本性就是那么兇殘,但這么多年來,老人把自己所有的退休金、所有的愛都給了海鷗。老人的愛心改變了海鷗殘忍的本性,使他們變成了懂得感恩的純潔天使。這不更能體現(xiàn)愛的偉大力量?”“精彩!”我不禁脫口贊道。全班同學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思考二:必須承認,現(xiàn)在的孩子,無論是接受信息的途徑之廣,還是接收信息的數(shù)量之豐,都可能超過老師。教師必須坦然面對自己知識的局限、思維的硬化,真正把學生當作自己的益友和良師。課堂上,教師如果能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激發(fā)他們思維的熱情和活力,鼓勵他們獨具個性的學習見解,讓思維激蕩思維,讓思想沖撞思想,那么,這些不期而至的“阻塞”,就能變成汪洋肆意的課堂資源;巧妙地開發(fā)它,就能掀起課堂的高潮、提升課堂的價值。疏通了這些“阻塞”,文本與學生心靈的共振共鳴會更默契,課堂這片師生共同成長的土壤會更加肥沃。
真實的課堂,不需要井然有序,不強求行云流水,有的時候,恰恰是看似的“雜亂”“阻塞”體現(xiàn)出了學生的熱情參與,師生的積極互動。此時此境中,教師應該發(fā)揮怎樣的作用,也許, 這樣的思考和研究,會使我們的課堂更具有原生態(tài)的活力,生活化的豐盈,發(fā)展性的生力。
石本無火,相擊乃發(fā)靈光。愿真實的課堂在“錯誤”和“阻塞”的錘擊下迸射出耀眼的靈光!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