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實踐中,常聽到教師說第一學段“識1600-1800字”太困難了。其實,如果教師善于運用好“加減乘除”的識字教學策略,這個“難”是可以化解的。
一、做好“加法”
1.增加課外識字
我們教師常說的“難”,主要指學生需要通過課內(nèi)“教”來識字的量太大。如果“1800字”都需要課內(nèi)來“教”,當然壓力會很大。實際上,“1800字”并非必須全由教師在課內(nèi)來“教”,它應該包括課內(nèi)和課外兩個途徑,即:課內(nèi)識字量+課外識字量=1800。
識字教學首先要立足于課內(nèi),但是絕不要忽略了課外。課外識字有哪些途徑呢?姓氏、廣告、標語、匾牌、商標、校園文化、電視文化及課外閱讀都是真實可感的途徑。但不是說有了課外識字的資源,有了課外識字的途徑,學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增加課外識字量的。我們一要注意為學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二要給予必要的激勵。
2.增加閱讀
學生課內(nèi)外識了很多的字,需要引導學生及時鞏固。更有效的方法是及時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不斷重現(xiàn)課內(nèi)外所認的字。例如,學了北師大版課一年級上冊《比尾巴》這一課的“猴、松、鼠、鴨、牛、尾、巴”等生字,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復認讀生字卡上的字,學生鞏固效果未必好,可推薦讀《奇妙的動物世界》等。
二、做好減法
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有意拔高標準,把本來只要求“會認”的字都要求“會寫”,甚至都要求組詞。由于要求過高,學生負擔加重而吃不消,造成學生寫不好,錯誤多。這種情況下,教師不但不反思自己對教學標準的把握問題,而是責怪學生“懶”“不認真”,于是又加倍抄寫,勢必進一步加重學生的負擔,其結果只能是學生苦教師也苦。從這個現(xiàn)象看,我們有些教師叫的“難”其實不是真“難”,而是教師拔高要求所致,是作繭自縛。
三、善做“乘法”
課內(nèi)識字教學還有“乘法”可算,即根據(jù)漢字特點與規(guī)律,運用更科學的方法,舉一反三,提高識字效力,從而進一步實現(xiàn)識字教學由“難”變“易”。
1. 抓住漢字的特點,提高識字效率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形聲字占所有漢字的80 %還多”,形聲字的重要特點是形旁表義,聲旁表音。如果我們利用這個特點,就可以思考提高學生識字能力的更有效方法了。如“清”,“氵”表示與水有關,水“透明純凈,沒有雜質(zhì)”為清;“青”是聲旁,表示讀“青(qing)”。如果進一步類推帶“青”的漢字“情、蜻、請……”,會發(fā)現(xiàn)相同特點:這些字讀音大多與“青(qing)”相同或相近,而“忄、蟲、讠”也與相應漢字有明顯的意義聯(lián)系。學生要掌握的漢字大多數(shù)是形聲字,因此我們應該抓住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來識字。運用這種舉一反三的方法,就可以提高識字教學的效力。
2.鼓勵學生總結與運用識字方法,提高識字效率
如學生學了“木”“口”等基本漢字,我們引導學生采用“加一加”的辦法識新的字,學生可以加出“杏、呆”字,自身相加還可以變?yōu)椤傲帧薄吧薄皡巍薄捌贰?。這樣的方式會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由會認2個字變成會認8個字。
3.特殊的漢字用特殊的方法,這也是效率的體現(xiàn)
由于漢字演化過程的漫長和復雜,有少部分漢字已經(jīng)看不出漢字本身的“形”的信息了,很多字的“聲”也發(fā)生了變異,因此識記容易發(fā)生混淆。對于這樣少量的特殊的字,我們可以采取特殊識記的辦法,如采取編故事、編口訣等方法來識記。
四、善做“除法”
除了“加法”“減法”“乘法”的策略,我們還建議考慮“除法”的策略,實現(xiàn)識字教學的“化難為易”。
我們常??梢娺@樣的教學例子,例如教學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識字(一)的第3課《在家里》,要求“會認”的字14個,我們的教師往往不注意學生剛接觸漢字的事實,把14字全部放在一個課時來完成,而另一個課時都用來閱讀。結果識字課顯得緊、忙、累,而閱讀課則顯得松、慢、飄。如果我們考慮過“除法”策略,就可以分擔,把14除以2,這樣一節(jié)課只識7個字就可以了。
根據(jù)“除法”策略,我們還可以用除法算一算第一學段每日的平均識字量、寫字量。第一學段的兩年時間里,每學期有效學習時間18周,共有360個學習日(5€?8€?=360)。即“平均每天識字5個(1800€?60=5)”,每天“會寫3個”就可以達到識字教學的標準。這樣計算我們選擇的是識字量的高限來做“除法”,且不包括課外識字。如果我們加上課外識字,這看似困難的“1800字”的標準并不高。
我們算出了每天應該識字的“平均數(shù)”,對于剛開始達不到“平均數(shù)”的班級也不用著急,因為兒童學習總是先慢后快,當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和方法后,他每天的識字量完全可以超過“平均數(shù)”,這樣,學生仍然可以保證識字量的達成。
我們知道兒童有個體差異。知道了這個“平均數(shù)”,如果部分學生暫達不到每天平均識字量,也不要緊,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他們的每天識字量會超過平均數(shù),最后同樣可以達到識字量的要求。
有了識字的“除法”策略,我們的識字教學便會更有計劃性、更從容地完成識字寫字的任務。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