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螺旋CT在腸梗阻診斷中的應用及其臨床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72例各種類型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患者治療前的影像學檢查結果和術后結果進行對照研究,并評價螺旋CT在腸梗阻中的診斷價值。結果:入選本研究的患者術前經(jīng)CT檢查的診斷后,腸腔堵塞、腸壁受壓和腸壁病變的檢查符合率分別為71.4%、72.0%和72.7%,腹膜后血腫符合率為33.3%;腹膜炎和血運性腸梗阻的符合率均為100%。結論:螺旋CT在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診斷中意義重大,不但能夠有效提高臨床確診率,對病因診斷率的提高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是臨床中進行腸梗阻診斷的首選方法。
【關鍵詞】 螺旋CT; 三維重建; 腸梗阻; 診斷率; 病因診斷
腸梗阻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外科急腹癥,分為機械性腸梗阻和血運性腸梗阻。腸梗阻發(fā)病危及、兇險,通常會引起患者的休克、壞死,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及早發(fā)現(xiàn)和治療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至關重要。引起腸梗阻的因素多樣,通常臨床采用X線檢查[1],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診斷率不高[2]。近年來,隨著螺旋CT的技術進步和發(fā)展,其在腸梗阻臨床診斷中的價值逐漸凸顯出來。本文回顧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72例各種類型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螺旋CT在腸梗阻診斷中的應用及其臨床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72例各種類型腸梗阻患者。所有患者均經(jīng)嚴密的臨床檢查并確診為腸梗阻,其中男102例,女70例;年齡最大83歲,最小16歲,平均(43.62±6.12)歲;病程1 h~1個月,平均(6.32±1.42)d。所有患者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嘔吐、排氣減少、腹部脹痛等,其中51例患者具有腹部手術病史,經(jīng)腹部平片檢查均能見氣液平面,其中88例采用手術治療,84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療。
1.2 診斷方法 采用GE雙排螺旋CT進行臨床診斷,進行常規(guī)屏氣全腹容積掃描后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嚴格的分析和處理,對部分患者作多平面重建,以膈頂至恥骨聯(lián)合為掃描范圍,掃描厚度為5~10 mm。增強掃描并注射對比劑以后獲取影響結果,經(jīng)三維CT圖像處理,以動態(tài)方式將圖像結果展現(xiàn)著出來,采用重建影像和多平片圖像等分析具體的梗阻部位、程度、致病因素等[3]。腸梗阻診斷標準為:患者的結腸管發(fā)生擴張,且擴張程度高于6 cm,小腸腸管擴張>2.5 cm,且近端擴張腸管與正常腸管或遠端塌陷間出現(xiàn)“移行帶”[2]。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本檢查結果與分組 經(jīng)CT檢查后,將172例患者分為三組,其中機械性腸梗阻患者150例,動力性腸梗阻患者14例,血運性腸梗阻患者8例,可見機械性腸梗阻是腸梗阻患者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2.2 腸梗阻患者的CT診斷結果與術后結果對照情況 172例腸梗阻患者的術前檢查診斷與術后結果對照分析,其發(fā)生腸腔堵塞、腸壁受壓和腸壁病變的檢查符合率分別為71.4%、72.0%和72.7%,腹膜后血腫符合率為33.3%;腹膜炎和血運性腸梗阻的符合率均為100%。見表1。
3 討論
腸梗阻患者大約占據(jù)外科收治的急腹癥患者的20%[4],對患者采用手術治療或是保守治療對外科醫(yī)生來說是一種考驗。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特別是近10年來螺旋CT檢查的技術進步,為腸梗阻的臨床診斷帶來一次革命性的進步。
采用螺旋CT進行檢查掃描主要注意的內容是患者是否存在腸梗阻,梗阻位置和程度,發(fā)生原因,是否存在閉袢或較窄[5]。診斷機械性腸梗阻的主要特征是“移行帶征”,在影響中表現(xiàn)為局部腸管腔的鳥嘴狀狹窄或管腔內異常團塊提示為腸梗阻,例如在管腔中發(fā)現(xiàn)腫瘤、扭轉等可作出相應診斷。通常小腸腸管擴張的判斷標準是2.5 cm,結腸擴張的判斷標準是6 cm[6]。
本組研究中,患有機械性腸梗阻的患者共150例,大約占據(jù)總病例數(shù)的87%,其中以腸內腫瘤和腸粘連為主。在CT影響檢查中,腸粘連主要表現(xiàn)為近端腸管的擴張,偶爾伴有局部小腸扭轉,梗阻部位的長臂強化或者延遲強化,腸壁中無明顯增厚,有移行光滑帶[7]。腸道腫瘤的CT檢查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腸壁的不規(guī)則增厚,通常引起腸根阻的腫瘤都比較大,在進行CT檢查的結果分析時要注意不能忽視腫瘤存在的可能性[8]。本組研究中8例患有腸系膜上動脈血栓的患者,經(jīng)CT檢查均得到證實,其主要表現(xiàn)為腸系膜上動脈的密度增高,增強掃描后腸系膜上動脈不發(fā)生強化,腸壁水腫增厚,腸腔擴張,腸系膜密度增高、模糊等。通常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腫瘤性腸梗阻、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絞窄性腸梗阻患者采用手術治理,對麻痹性腸梗阻或不完全腸梗阻采用保守治療[9]。臨床常用的手術治療方式有腸粘連松解、剖腹探查、扭轉腸袢復位術、腸吻合術、腸切除術等[10]。
經(jīng)多數(shù)臨床研究證實,螺旋CT在腸梗阻癥狀的有無、發(fā)病部位、梗阻程度、梗阻發(fā)生原因以及是否有閉袢、較窄等的判斷方面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對正確的治療方式選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1]。
參考文獻
[1]徐進,牟文斌.多層螺旋CT與磁共振SSFSE序列在腸梗阻診斷價值中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學裝備,2011,18(7):109-110.
[2]杜國忠,黃裕宏.64層螺旋CT圖像后處理技術在腸梗阻病因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2,13(4):198-199.
[3]吳最新,陳文輝.多排螺旋CT及后處理技術在腸梗阻診斷中的價值[C].2012年華東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2012,15(14):106-107.
[4]王金鵬.術中應用腸梗阻導管做內支架治療嚴重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研究[D].吉林大學,2012,20(17):120-121.
[5]陳勇,廖迎慶,吳堅.右旋糖酐治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研究[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2,31(6):214-215.
[6]郭永強,涂大有,賴菊花,等.粘連性腸梗阻的多層螺旋CT成像特征[J].中國CT和MRI雜志,2012,10(11):215-216.
[7]張偉飛,汪政武.膽石性腸梗阻的CT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0,12(3):154-155.
[8]季濤,王欽習,左云海.MSCT對腸梗阻病因診斷的探討[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10(7):103-104.
[9]紀建松,章士正.螺旋CT對粘連性腸梗阻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1,12(6):156-157.
[10]汪波,曾廣源.增強CT對腸梗阻及腸缺血的診斷價值[J].當代醫(yī)學,2011,14(9):117-118.
[11]張依勤.小腸疾病的CT檢查[J].國外醫(y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2010,12(3):154-155.
(收稿日期:2013-03-11) (本文編輯:陳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