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表達”這個話題雖然老生常談,但不少孩子對它總有些畏懼,有些甚至還會談“寫”色變。三年級的學生本身生活閱歷也不夠豐富,他們有的是覺得沒有東西可以寫,面對作文的題目往往就傻眼了。有的是有了生活的內(nèi)容和素材,但是不知道該怎么寫,該如何表達。久而久之,他們就害怕表達,害怕作文。一旦在起步階段就失去了興趣,那么要想寫好、寫出真情實感真是件困難的事。
所以有人說,作文教學的第一關(guān)鍵就是喚醒學生“我要寫”的意識。從《語文課程標準》中關(guān)于語文學科能力的要求看,整個小學階段對于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在于能寫多長多好的文章,首先是“我感興趣”、“我樂于書面表達”、“我要寫”,這些念頭要能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扎根發(fā)芽。那么如何喚醒學生的這種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興趣呢?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品”老師的“下水文”
王有聲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師堅持‘下水’,把自己置身于學生當中,當班內(nèi)‘我要寫’的排頭兵,回頭一看,偷著樂吧,全班同學都高高興興地跑步跟來啦?!睘榇耍覍γ恳黄贾媒o學生的習作都堅持下水。我的下水分為兩種:
1.同步“下水”
在和學生一起探討習作內(nèi)容時,我經(jīng)常會組織學生一起審題、討論,然后從學生生成的資源出發(fā)和學生一起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各自完成寫作。每每這個時候,我總會“偷偷”看看我的學生,讓我欣喜的是他們的寫作熱情都很高漲。這也難怪,因為他們的老師正在講臺上奮筆疾書呢!
一旦我的習作完成了,我會向?qū)W生展示我的作文。我給足孩子們時間閱讀我的“作品”。這個讀不是漫無目的地讀,而是帶著任務(wù)的,因為讀完后每個同學都要試試評評我的文章。說說從老師的習作中學到了什么,積累到了什么。這個積累可以是詞,可以是句,也可以是表達方法……他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由表達。我是他們的語文老師,不能說我在文學方面很有造詣,但我的積累肯定比孩子們稍稍豐富些,孩子們一定能夠從我的習作中汲取到能為他們所用的東西,無論多少。
當然我也歡迎學生給我的習作指出不足。學生能給老師挑出“刺兒”來,那是多么了不起??!我也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想法,并給予肯定和鼓勵。當他們的修改意見得到我和其他同學的認可時,他們異常興奮,這說明他們的水平已經(jīng)超過老師啦!這樣一來,他們閱讀我文章的興趣就大大提高了,因為此時他們成了我的老師,正在幫我修改作文,給我打分呢!于是我趁熱打鐵,告訴他們:你們現(xiàn)在都能看出老師的問題了,你們自己的習作一定能夠在我的基礎(chǔ)上取長補短,寫得更棒,長江后浪推前浪么!
其實這個過程不僅僅豐富了學生的積累,還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孩子們就愿意去寫了。寫作這個東西,它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練習,所以還是需要紙上練兵的。當然我這么做也有第三重目的,我要讓孩子們慢慢明白“好作文是改出來的”。
2.合作“下水”
孩子剛開始接觸寫作,往往很難連貫地表達一件事情,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連貫”不僅僅指語句通順、連貫,還包括邏輯表達的連貫。僅僅只是閱讀我的“下水文”,恐怕還無法幫助他們了解一些遣詞造句的過程和方法。但是枯燥地傳授寫作方法,什么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啦,故事發(fā)展的順序啦,總分結(jié)構(gòu)啦,往往會讓剛接觸作文的孩子失去興趣。所以我經(jīng)常讓學生在自己完成了寫作,有了感受之后,再和我一起在課堂上“拼湊”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由我開頭,然后學生自由發(fā)言,每個人只要順著故事發(fā)展說一句,大家互相更正,互相補充,我也在過程中及時予以指導,幫助學生修改病旬,理清前后的思路。在熱鬧的氛圍中,我和孩子們“集思廣益”,“生產(chǎn)”出了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每當孩子們看到自己說的句子上了班級的“大作”,有說不出的自豪。對于這篇“佳作”,他們了解它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他們親身經(jīng)歷的。這樣的文章是最能夠“烙”進他們心里的,最能夠激發(fā)他們閱讀興趣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寫作的激情也被激發(fā)了。
二、“仿”同學的“優(yōu)秀文”
不可否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有的孩子語感很好,對于寫作“上手”很快。他們的這些優(yōu)秀習作不應(yīng)該是讓我一個人“享受”的,是應(yīng)該拿到班級里曬一曬,和同學們一起分享的。我經(jīng)常會把同學的優(yōu)秀習作打印出來,讓全班同學一起閱讀,一起點評。說說他們哪里寫得好,哪些地方用到了我們積累過的句子。再讓“作者”介紹一下哪些語句是自己從課外閱讀中積累到的(因為孩子剛剛接觸書面表達,他們用到的一些句子往往是閱讀中積累的,自己“創(chuàng)作”的很少)。接下來的一個過程就是“仿寫”了。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同學的作文“縷”一遍,還不能完全發(fā)揮這篇“優(yōu)秀文”的作用?;谕瑢W們都已經(jīng)讀透了文章,積累到了素材,所以我讓孩子們在此基礎(chǔ)上仿寫一段,寫一段剛才讀來覺得最有味道的,最有感觸的。這個“仿寫”不要求很長的篇幅,但這是讓孩子真正把汲取到的內(nèi)化為自己積累的過程。
可別小看這個“仿寫”,它的作用可不小呢!其一,它提高了作者的積極性,他的文章被全班同學當范文來學習,同學們都以他的作文為范本來仿寫,那是多么高的榮譽??!在這樣的激勵下,他下次仍會很努力、很出色地完成習作,因為他有興趣。其二,孩子們通過這個過程了解到了自己平時的課內(nèi)積累和課外閱讀是多么具有“實用價值”。這給他們接下來繼續(xù)閱讀打了“強心劑”。同時,他們還從同學身上學到了他們沒有積累過的句子或者是學到了他們不知道的寫作方法。(每個孩子的課外閱讀篇目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的,他們的積累自然也就各不相同?;ハ嗟慕涣髂軌驇椭麄兛焖贀碛懈嗟乃夭?,快速掌握更多的方法。)積累越多,寫得越好,形成良性循環(huán)。同時他們還會發(fā)現(xiàn)平時點點滴滴的輸入可以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輸出,這個過程并不復雜,可見寫作不難。既然不難也就沒什么好怕的。其三,孩子們讀的文章的作者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他們身邊的同學;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每天和他們在同一個班級里學習的同學。這比孩子們單純閱讀那些個作文選、作文集要有意義多了。
三、“改”同學的“典型文”
在表揚優(yōu)秀習作的同時,我們也要對那些有問題的習作加以指正。有時這個修改是由我和作者一對一完成的,但對于一些比較“典型”的案例,我則拿出來讓大家一起閱讀,一起修改。
我仍舊把習作當作閱讀材料發(fā)給每個同學。這次的閱讀很特殊,孩子們不是在學習,而是在做小老師,利用自己學到的寫作方法,積累到的規(guī)范的語言、優(yōu)美的詞句,已有的遣詞造句的能力,幫助同學修改習作。有時,我讓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合作修改,然后利用實物投影展示自己組同學的修改意見,并對此修改稍作解釋。有時,我則在課堂上帶著同學們一同進行修改,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一起尋找、探討并解決問題。
這個特殊的閱讀是對學生平時積累、學習的一種考查,它檢測了學生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還讓學生明白了“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個“改”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將是終身受用的。而這充滿趣味性的角色變化大大喚起了學生對寫作的熱情。
其實,面對剛剛接觸寫作的中年段學生,作為老師的我們千萬不可操之過急,人不可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在指導寫作的初期,我們一定要激發(fā)孩子的寫作興趣、閱讀興趣。閱讀幫助積累,興趣激發(fā)熱情。在興趣的驅(qū)動下,在閱讀的輔助下,讓我們的學生明白寫作文并不難,那是一塊趣意盎然的樂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東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