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書籍結構的角度,圍繞造型、工藝、功能以及信息的視覺設計等方面,探討切口在書籍整體性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書籍設計;切口;結構;整體性
書籍設計是一門“構造學”,是營造外在書籍造型的物性構想和對內在信息傳遞的理性思考的綜合學問。在傳統(tǒng)的書籍形式中,我們可以把除書脊、封面、封底之外的其他三個面都稱之為切口。書籍設計作為一個在時空概念之下的整體性設計,設計時要考察其整體性與視覺的延續(xù)性,這就使得切口與其他空間要素一樣,承載著主題內容的信息傳達,也成為設計師施展設計創(chuàng)意的一片天地。今天,因為制作工藝與技術以及材質的飛速發(fā)展,設計師在書籍設計時無需僅僅局限于封面、封底和書脊上,切口可以與其他諸要素一道,成為主體內容設計與展示的“舞臺”,各個要素在“舞臺”上應猶如會舞的“精靈”一般,展現(xiàn)著主體內容與視覺形式的靈動與協(xié)調,變化與統(tǒng)一的美感。我更愿意用“切中肯棨”這個成語來表達我對書籍中切口的理解,切中肯棨出之于《莊子·養(yǎng)生主》庖丁解牛中,意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方向準,一下子擊中了問題的要害,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著名書籍設計師韓濟平先生說,“我常陶醉于書籍中斬切的美感”。這種“斬切的美感”所指的就是書籍的切口。
中國古代將書視為三維空間的可視物,日本著名設計師杉浦康平先生也提到過要把書視為與建筑物一樣的三維立體,這樣的話,作為設計者我們必須像對待建筑一樣全面考慮這個三維立體的每個面。在閱讀欣賞一本書時,切口更是我們所接觸最多的一個面。我們陶醉于翻閱紙張時所散發(fā)出來的書香,我們更陶醉于觸摸被斬切整齊的切口時那種舒心。當我們拿起書籍,用手觸摸,眼睛掃描,心靈感受,上下左右,前后翻轉,書與人之間產生具有動感的交流,而切口無疑是這種交流中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書籍設計不能只顧及書的表皮,切口也是書籍設計重要的發(fā)力點,這也是當今書籍設汁整體性的基本要求。
從書籍出現(xiàn)之始直到今天,書籍在形態(tài)上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簡冊裝、卷軸裝、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到現(xiàn)在的膠裝、索線裝、騎馬訂裝等,切口的變化也隨著裝訂形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要求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必須重新審視切口在書籍設計中的作用,從整體的視角和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性的要求將切口作為書籍信息傳達載體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切口來展示內容。在切口的設計上我們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 書籍切口造型、工藝、材質求變
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書籍裁切、裝訂、折疊形態(tài)的改變,都伴隨著書籍整體形態(tài)的變化。書籍切口的形態(tài)依附于書籍的整體形態(tài),是構成書籍整體造型的一部分。例如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中,線裝的切口是方形的,卷軸裝的切口是圓形的,現(xiàn)代書籍的概念發(fā)生了變化,切口和其他形態(tài)要素一樣已不拘泥于之前約定俗成的形狀,切口可正,可斜;可直,可彎;可齊整,也可粗糙。例如韓濟平先生設計的《新詮詳注文化偏至論》,將書籍切口設計成一定的角度,而不是垂直的。他說這是與書中所用的宋體字筆畫結構求得高度的統(tǒng)一。
另外,紙張材質的選擇也是書籍整體設計中能夠決定成敗的另一個重要的因數(shù)。紙張來至于自然界的植物,其微觀形態(tài)也源自自然形態(tài),從紙張本身而言就能帶給讀者親近的自然之美。加上書頁在翻動時帶給人們觸覺上的感受,故而切口是反映紙張材質觸感的直接窗口,在設計時要選擇能夠與內容信息傳達相符的紙張,能使切口產生意想不到的表現(xiàn)力,感官體驗。如光滑與毛澀、平整與曲散、松軟與緊挺等,不同的質感可體現(xiàn)不同的韻味。如朱贏椿先生設計的《不裁》,其“切口不切”是一個十分具有創(chuàng)意性的設計,反其道而行之,讓讀者去裁切,同時紙張?zhí)厥獾馁|感設計使讀者在裁開本書后會發(fā)現(xiàn)切口成為毛邊效果,這種設計處理很好地考慮到書籍設計與讀者的交互性,巧妙的實現(xiàn)了與讀者的互動,更是與書的內容主題取得了高度契合,所以本書在國際上獲得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書”也是在情理之中。
2 切口在書籍信息傳達設計中的作用和地位有較大變化
切口作為書籍六面體形態(tài)的其中三個面,同時也是文字、圖形和色彩的載體。所以在切口上大有文章可做。且切口因為其空間位置和結構的特殊性,將其作為書籍信息設計的空間有時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切合書籍內容的文字、圖形、色彩,通過現(xiàn)代技術手段被表現(xiàn)在書籍的切口上,可以提升書籍的審美價值。傳統(tǒng)意義上,設計師習慣于把文字、圖形和色彩在封面上變換組合,而忽略了文字、圖形、色彩在切口上的作用。文字、圖形、色彩在切口上應用得當也可令書籍的整體設計增輝。當今的一些國內外書籍設計大師似乎留意到了這一點。例如,呂敬人先生設計的《梅蘭芳全傳》巧妙的利用了書的切口,讀者在左右翻閱的過程中切口分別呈現(xiàn)出梅蘭芳“戲劇”和“生活”的兩個不同人物形象,在一個面上神奇的演繹兩個不同的視覺效果,使得本書切口的設計成為整體設計中最閃光之處。
荷蘭著名的書籍設計師伊瑪·布(Irma Boom),被譽為書籍設計的一位拓荒者。她認為試驗很重要,在對書籍媒體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她采用新的結構形式并通過新型的畫面和文字處理,賦予書籍這種媒體形式以新的解讀方式。伊瑪·布深入研究形式的潛在可能性,并不允許自己因為技術難題而退縮。她更是在書籍切口的設計上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和探索,創(chuàng)造性的在書籍設計中將切口的作用提到一個重要的位置,甚至反客為主,將切口作為書籍的“第一封面”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
另外書籍切口有時候也能成為功能結構的良好載體。例如,在設計時可以賦予切口一定的導讀功能,使讀者在閱讀時更加方便快捷的查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部分,同時也體現(xiàn)了書籍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3 切口與書籍其他結構要素的設計更注重整體性與統(tǒng)一性
書籍設計看似簡單卻很復雜,把書籍設計視為一項工程決不為過。從封面到切口、書脊,再到環(huán)襯,書腰,或護封等等,這是一個延續(xù)的過程,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所以只把書籍的封面作為一個獨立體來進行設計,是很難設計出好的作品的。切口作為書籍重要的組成部分,不應該與封面,書脊等獨立
開,更不能被忽視了。所以,一旦發(fā)現(xiàn)書籍封面和切口的關系,就可以根據(jù)書的內容將封面和切口聯(lián)系起來,設計出更使讀者愛不釋手的作品。我們可以把切口面視之為封面空間的延續(xù),封面上的文字延續(xù)到切口上,使得書籍的六個面相互之間產生了聯(lián)系,可視為一個整體,這樣既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又豐富了整體的視覺效果。例如美國設計師 Paular Scher設計的《Make It Bigger》,創(chuàng)造性地將圖形、色彩和文字元素從封面和封底一直延續(xù)到切口上,使得書籍的各個結構要素在視覺上非常統(tǒng)一,很好地貫徹了書籍設計的整體性。
總之,對于今天越來越注重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的書籍設計來說,切口無疑是我們設計者無法忽視的要素,甚至應該成為我們設計的發(fā)力點,充分利用切口在書籍整體形態(tài)中所處的空間關系,同時兼顧書籍設計的整體性,注重書籍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在切口設計上求變,求新,使切口的設計真正的能做到“切中肯棨”,方可達到書籍設計的統(tǒng)一美感。
參考文獻:
[1] 呂敬人.書籍設計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