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的四大元素。服裝不僅滿足我們的生活需求,服裝還是民族文化發(fā)展的符號,在時代流行的服裝中深刻反映了當代社會流行趨勢,服裝設計是一門融入了個人情感的創(chuàng)新設計。本文通過張愛玲小說淺析明國時期服飾的特點,從而再現(xiàn)那個時期的社會風貌。
關(guān)鍵詞:符號;服裝;文化
0 前言
衣食住行的風俗文化中,服飾歷來是涉及面最廣,最能迅速與直觀的反映社會時尚的部分之一。女性服飾從一個側(cè)面,生動具體的反映了女性生活的景象,折射出了時代的風云變幻。在中國服飾史上,中華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有著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滿漢交融為特色,充分展示了這一時期女性服飾大跨度的歷史變革,突顯了時尚化、個性化和近代化的時代特征。民國才女張愛玲對衣服可謂是情有獨鐘
對于張愛玲而言,衣服恐怕永遠不只是人體輪廓的烘云托月。在張愛玲眾多的作品尤其是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在塑造人物形象時,經(jīng)常會耽溺于服裝的描寫而流連忘返,她作品中人物的服飾是人物情緒的載體和話語,是人物心態(tài)最直接的表現(xiàn)。亦是民國時代東西文化交融的體現(xiàn),本文試圖用符號學的意義闡述張愛玲作品中服裝所含的時代特質(zhì)、文化意義、情感意義等。
1 符號學與服裝
1.1 服裝符號含義與性質(zhì)
一切有意義的物質(zhì)形式都是符號,根據(jù)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服裝符號由能指和所指構(gòu)成,服裝符號的能指是指服裝本身,它是一個中中介物,是可以傳遞某種意義的物質(zhì)實體,服裝符號的所指是指從服裝中傳達出的意義。
1.2 符號與服裝的相融性
服裝所體現(xiàn)的是人的生存狀態(tài),當我們置身于一個歷史時代的時候,必然受到這個時代的絢麗多彩的服裝樣式,色彩,圖案的影響,這些恰恰構(gòu)成了民族傳統(tǒng)和人文精神的符號系統(tǒng),服裝的意義來源于人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服裝的物質(zhì)和精神雙重屬性,使人類將自己與其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融合到一起,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和整個世界的理解、體驗、認同、超越,通過服裝鮮明的表現(xiàn)出來。
2 張愛玲作品蘊含的符號特質(zhì)
2.1 時代特質(zhì)
麥克盧漢認為:服裝作為從古到今的26種媒介之一,以最直觀的方式傳達著關(guān)于一個人的所處的時代,他所屬的民族,以及他的性別、社會地位等。民國的建立使受到封建制度束縛和摧殘的女性獲得了身心的解放,其中,十分明顯的表現(xiàn)便是女性在服飾上的改變這一時期,女性服飾的新穎、雅致、自然和清新的變化襯托出當時開朗、自信、活潑的新女性形象新的審美觀念使女性服裝逐漸去除繁瑣、矯飾、復雜的裝飾,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后女性獨立及解放運動的興起,使傳統(tǒng)婦女的參政意識、服飾形象、禮俗變革、職業(yè)選擇等方面都在發(fā)生著全新的變化。
(1)款式。《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剛出場時,她“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而辛亥革命后,一度掀起過女權(quán)運動,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響,上衣下褲正是當時女子的時興裝束。而二十多年后,她的女兒“換上了蘋果綠喬琪紗旗袍,高領(lǐng)圈,荷葉邊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高領(lǐng)圈和鑲荷葉邊的袖子都是當時的時尚。
20世紀30年代民國女裝變了又變,經(jīng)歷了一次重要演變,即旗袍的盛行。張愛玲在《更衣記》把這種變化,描繪成是從“嚴冷方正”、向“烘云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曲勾出’,《更衣記》不僅追溯了旗袍的演變,更賦予其時代變遷的脈動。
(2)色彩。對于服裝來說,最先吸引人們視線的往往是色彩,色彩除了是一種具體可感的外在形象外,還具有一種“表情”的屬性,從而形成一種“語言”。和諧的色彩搭配會帶給人以“色”奪人的視覺沖擊力。張愛玲小說中色彩作為重要的語言占據(jù)了很大的筆墨,《小團圓》中,那奶白色與黑紫色柔和地調(diào)配出雅致的調(diào)子,恰恰反映了民國期間女性服飾簡潔的趨向。
2.2 精神符號
民族的延伸和變化蘊含在服裝的流變過程中,服裝承載著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傳達著時代話語,反映著人們精神上的追求。20世紀20年代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旗袍的流行突出人體線條美,尤其是改良后的旗袍由直線跳躍到了曲線,這一變化顯示了人們思想的更新與變化。
(1)色彩。在《紅玫瑰與白玫瑰》里,王嬌蕊穿著一件拖地的長袍,是最鮮嫩的潮濕的綠,沾著什么就染綠了。眾所周知綠色在大自然中最多,它多代表的勃勃生機,暗示出王嬌蕊年輕旺盛的生命力。而在《金鎖記》中長安那身玄色花繡鞋與白絲襪在日色昏黃的照耀下給人以了“必死無疑”的象征,因為玄色從它造成的精神狀態(tài)上看,都包含著一種死亡的因素。而白色,往往無生命的、死亡氣息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用這樣的服飾符號暗示出人物孤苦無助和對生活維望心情。
(2)材料?!妒舜骸防锏拇渲ゴ┲患厍嘤』ǔ砥炫?,上面有大朵的綠牡丹,牡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有富貴吉祥之意,著這樣圖案的衣服去會自己年輕時候心儀的對象,可見我翠芝微妙喜悅的情感色彩。
2.3 民族文化符號
圖騰文化是中華服飾的基層文化。從早期的人面魚紋到今天仍在流行的虎頭鞋帽,五毒娃娃、虎面肚兜直兔子帽、蝴蝶結(jié)等款式中,依然能感受到圖騰及冠禮的遺風。它不但將人的生存與整個身外世界聯(lián)系起來,而且也帶有宗教祈福色彩。例如《色戒》中王佳芝旗袍上的花紋多為唐草、臘梅、玫瑰、云紋、幾何等圖案,顯出主人公素雅的追求。
3 結(jié)論
服飾是不需翻譯的人類共通的藝術(shù)語言。張愛玲小說服飾描寫成了她捕捉人物靈魂的獨特角度,它顯現(xiàn)出來的獨特效果又成為張愛玲小說風格的一個重要成分。她小說中的服飾符號隱喻在虛與實、具象與抽象之間,可以說張愛玲小說中的服飾符號寫此涉彼,寫現(xiàn)在看未來,猶如鉆石的反射一般,語言之同充滿詩化的靈性和意義的張力。
參考文獻:
[1] 張文勛,等.民族審美文化[M].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
[2] 趙平,呂逸華.服裝心理學概論[M].中國紡織出版社,1999.
[3] 張愛玲.金鎖記[J].雜志,1943,12(2).
[4] 張愛玲.更衣記[M].張愛玲散文全集.鄭州:中原農(nóng)民出版社,1996:97.
[5] 楊源.中國服飾百年時尚[M].內(nèi)蒙古:遠方出版社,2003:141.
[6] 陳高華.徐吉軍,中國服裝通史[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2.
[7] 周淼,李宏,蘇娜.現(xiàn)代材質(zhì)構(gòu)成[M].沈陽:遼寧美術(shù)出版社,2007.
[8] 張愛玲.傳奇[M].上海:上海雜志社出版發(fā)行,1944.
[9] 張愛玲.封鎖[M].上海:上海雜志社出版發(fā)行,1944.
[10]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J].雜志,1944,13(2—4).
作者簡介: 張欣(1988—),女,山東高密人,廣東工業(yè)大學藝術(shù)設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媒體藝術(shù)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