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精神是一個人社會責任感的集中表現(xiàn),對國家、對人民來說是精神支柱。大學生背負著家庭的希望、祖國的厚望,他們的奉獻精神關系著國家的繁榮昌盛、家庭的和諧與穩(wěn)定。
奉獻精神現(xiàn)狀教育對策一、前言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奉獻指的是為了道德理想可以獻出一切,它更多表現(xiàn)為一種內省的精神。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者也?!笨鬃诱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這種舍生取義的奉獻精神是一種圣人的道德理想,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由特定的人物才可以達到的道德境界,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和達到。例如,春秋時,一心一意輔佐晉文公重耳的介子推、對吳王闔閭沒有二心的伍子胥等。
那么,在市場經濟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我們怎么理解奉獻呢?有人說,奉獻是自覺自愿地為社會、為集體、為他人服務以及做出貢獻的行為表現(xiàn)。簡單地說,奉獻就是不計回報的給予,是“有一份熱,發(fā)一份光”,是一種犧牲精神。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奉獻并不是高不可攀、望而生畏的,他可能是生活中一個小小的舉動,甚至是一種細微、尋常的極容易被人忽略的場景。當你撿起地上一片紙屑并把它放進垃圾桶里,當你給饑餓的路人一個饅頭,當你關緊正在滴水的水龍頭,這就是一種奉獻。只要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若能伸手援助就是一種奉獻。在奉獻中付出的是青春、是熱血、汗水和愛心,甚至是無價的生命,但我們收獲的是一種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重和愛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長。當代學生生活在物質條件極其豐富的社會,他們對奉獻精神有著怎樣的理解呢?
二、大學生奉獻精神現(xiàn)狀
1.有條件的奉獻與有限度的索取并存
近期,筆者對本校及周邊院校的大學生進行了走訪調查,就“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還是索取”的回答上,有16%的大學生認為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4%的大學生認為人生的價值在于索取,80%的大學生認為奉獻與索取相結合才是人生的真正體現(xiàn)。由此看出,無私的不講條件的奉獻趨于減少。他們普遍認同在為社會做出奉獻的同時,應得到自己該得到的報酬。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義重于利,已不再具有絕對的約束力。在跟大學生的交談中,筆者發(fā)現(xiàn)他們最反對費力不討好、勞而無功的奉獻,即他們不反對奉獻,但更傾向于有效益的奉獻,哪怕是奉獻換來的是同情、理解,也要從中體會到奉獻后的快樂。
2.自我為中心,責任意識淡漠
2004年10月共青團中央學校部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調查,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14個指標中,“艱苦奮斗精神”排在倒數第二位。走訪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中大都生活條件優(yōu)越,吃穿考究,同學之間相互攀比,極大限度地包裝著自己,張揚著自己的個性,單從學生的外在表現(xiàn)很難看到學生真實的家庭條件。但從筆者每年的“貧困助學金”的評定工作中發(fā)現(xiàn)(我們是職業(yè)院校),90%的大學生都會申請“助學金”,甚至他們都會拿來貧困證明。如此大的反差,使我們不難理解“啃老族”“負翁”這樣一些特殊群體。他們缺乏對家庭、對父母的責任感。在對待社會實踐活動、公益活動、義務勞動上,過于計較個人得失、利弊,工作上拈輕怕重,討價還價、斤斤計較。過分地追求享樂、注重消費,進而影響部分大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信念,處處以個人中心,個人利益之上,集體責任感淡化,雖然有些大學生具有建立在理性和現(xiàn)實性基礎上的集體主義意識,但他們還是比較強調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應該同時實現(xiàn)。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只是一句口號而已。
3.奉獻打上功利化的烙印
一日無償獻血車開進我們校園,一學生問:“老師,獻血在綜合測評中加幾分?”前日,我們一個班委聽說“掛課”會取消一切評優(yōu)資格,因為他已“掛”課一門,于是便想辭去班長一職。學校的社團組織在于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但好多同學參加社團的初衷是在綜合測評中能加到那可憐的幾分。在一項關于“當代大學生為什么入黨”的調查中,“尋找精神寄托”占8%,“為共產主義而奮斗”占7%,“為更好地服務人民”占2%,“為以后找工作方便”占83%,大學生把入黨作為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為了自己將來的就業(yè)、升遷、發(fā)展增加一個極其重要的籌碼……大學生對奉獻精神理解的功利性,證明我們從小受到的主流教育思想正遭到功利主義的圍攻。
三、大學生奉獻精神的培養(yǎng)
1.從小事做起,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責任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是一種義務,是一種約束,更是一種奮發(fā)向上的動力。它是我們人格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從當前來說,大學生在校期間的首要責任就是認真學習,刻苦鉆研,獲取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但同時我們不可忽視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就大學生奉獻精神的培養(yǎng)應該高瞻遠矚,切勿好高騖遠,引導大學生著眼實際,從小“我”做起。例如,班級及系部分配的任務應保質保量的按時完成;考試中不弄虛作假;勞動中不投機取巧等。正如古人所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對大學生要以“基本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使他們自覺遵守紀律、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做一個家長滿意、黨和人民放心的熱血青年。
2.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
近年來,各大院校就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機制建設、強化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多年實踐證明,志愿服務活動不僅為推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為大學生鍛煉自我、提高自我,增強奉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搭建了有效的平臺。例如,我校提倡全體學生在校期間參加20小時以上的志愿服務活動,并將其記錄在畢業(yè)生的素質學分檔案中。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使他們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感受辛勞與快樂,有利于樹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精神風貌。
3.培植愛心,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無私奉獻,源于心中有“愛”。愛是一盞燈,不光照亮別人,也溫暖著自己。例如:為災區(qū)的孩子捐贈書籍、衣物;為需要血源的危重病人,挽起袖子去獻血;看到一個乞討者,掏出一個雪糕錢,這就是愛心。愛心不分高低,沒要貴賤,它是指引我們健康、快樂、向上的一盞明燈。這也就是奉獻,奉獻是不講求回報的。
我們還可以通過榜樣的引領,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排他人之所憂,解他人之所難。盡自己的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從幫助別人中感受人生的快樂。
大學生背負著家庭的希望、祖國的厚望,對他們奉獻精神的培養(yǎng)關系著國家的繁榮昌盛,家庭的和諧與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尚凡晶,張春敏.山西醫(yī)科大學學生奉獻精神的現(xiàn)狀調查[J]中國校醫(yī),2007,(6).
[2]唐志龍.論風險經省和利益原則的關系[J].理論探討,2004,,(5).
[3]王中堅.信念、責任、奉獻——試論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J].法制與社會,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