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毛澤東詩詞》及其三個代表不同譯者群體的英譯本作為語料,以《毛澤東詩詞》中的省略銜接實例為出發(fā)點,討論了《毛澤東詩詞》的省略銜接手段及其翻譯問題。本研究采取的理論模式是經(jīng)過國內(nèi)學(xué)者胡壯麟和張德祿等修改過的韓禮德和哈桑的語篇銜接理論。所選的三個英譯本分別是1976年的合譯本、許淵沖先生的譯本和黃龍先生的譯本。
毛澤東詩詞省略銜接對比分析一、省略銜接
省略是指在篇章中沒有寫出來的部分但讀者任然可以理解的結(jié)構(gòu)形式。省略可以被認(rèn)為是替代的一種特殊形式,但前者不存在連續(xù)關(guān)系,所以也叫“零替代”,而后者是一種連續(xù)的替代,當(dāng)預(yù)設(shè)詞被其他詞替換時,替代也隨之消失。
省略,雖然是沒有出現(xiàn),卻對篇章有重要意義。它可以讓句子關(guān)系更為緊湊,因為有了省略,可以避免重復(fù)。再者,原有信息省略后,新的或更重要的信息更加突出;彭宣維認(rèn)為,省略和替代都是遵循語言的“經(jīng)濟(jì)政策”,使語言表達(dá)更簡潔。
根據(jù)韓禮德和哈森的分類標(biāo)準(zhǔn),省略可分為名詞性省略、動詞性省略和句子省略。這三種省略形式在毛澤東詩詞中都有體現(xiàn)。
二、毛澤東詩詞中的省略銜接在其三個英譯本中的翻譯
1.名詞性省略
名詞性省略簡單地說就是名次結(jié)構(gòu)的省略。他可以指名次中心詞,也可以指名詞中心詞及其修飾部分,還可以指整個名詞群體。在毛澤東詩詞中,名詞性省略是最常見的。因為漢語的意合結(jié)構(gòu)特點,主語的省略是最為常見的。
在《西江月·井岡山》中,“早已森嚴(yán)壁壘,更加眾志成城”的完整形式應(yīng)該是“我們早已森嚴(yán)壁壘,我們更加眾志成城”,但為了避免啰嗦,人稱代詞被省略了,但前提是在這個結(jié)構(gòu)中,這種省略不會影響理解,因為前一句“我自巋然不動”中已經(jīng)向讀者說明了主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yán)壁壘,
更加眾志成城。
(《西江月·井岡山》《毛澤東詩詞全集鑒賞》,潘強(qiáng)恩,2005,第44頁)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首詩歌的三種翻譯:
[1976’s version]:
The foe encircles us thousands strong,
Steadfastly we stand our ground.
Already our defence is iron-clad,
Now our will unite like a fortress.
(MAO TSETUNG POEMS, Qian Zhongshu, et al 1976, page26)
[Xu’s version]:
Surrounded ring upon ring by the foe,
Aloft we still stand fast.
Our ranks as firm as rock,
Our wills form a new wall.
(SELECTED POEMS OF MAO ZEDONG,Xu Yuanchong,1993, page22)
[Huang’s version]:
The enemy beleaguers us round and round,
Yet steadfastly we hold our ground.
Already our fortifications are well-guarded,
Furthermore, like a bronze wall our hearts fuse and unite.
(AN ENGLISH VERSION OF MAO ZEDONG’S POESIES,Huanglong,1993, page37)
從這三個英譯本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因為英語語言的形合特點,三名譯者都在“早已森嚴(yán)壁壘,更加眾志成城”前添加了主語。這一點也充分說明了兩種語言的根本區(qū)別。
2.動詞性省略
“動詞性省略是指動詞結(jié)構(gòu)內(nèi)部的省略”,它包括詞匯省略和動作發(fā)出者的省略,前者是指動詞從動詞意群中消失,而后者是指動作發(fā)出者被省略,但動詞本身依然保留。
在漢語中,動詞省略非常少見,但在毛澤東詩詞中也有體現(xiàn)。如在《如夢令·元旦》的第三行中,主語“我們”和動詞“去”都被省略了,其完整結(jié)構(gòu)應(yīng)是“(我們)今日向何方(去)?直指武夷山下”。
今日向何方?
直指五夷山下。
(《如夢令·元旦》《毛澤東詩詞全集鑒賞》,潘強(qiáng)恩,2005,第2頁)
[1976’s version]:
Whither are we bound today?
Straight to the foot of Wuyi Mountain.
(MAO TSETUNG POEMS, Qian Zhongshu, et al 1976, page40)
[Xu’s version]:
Where are we bound today?
Straight below. Mount Wuyi we go our way.
(SELECTED POEMS OF MAO ZEDONG,Xu Yuanchong,1993, page26)
[Huang’s version]:
Whither today?
Right toward the foot of Wuyi Mountain.
(AN ENGLISH VERSION OF MAO ZEDONG’S POESIES, Huanglong,1993, page6)
從上面的譯文可以看出,三位譯者對這句詩歌的處理有些不同:1976版本和許淵沖先生補(bǔ)充了主語“we”和系表結(jié)構(gòu)“be bound”,從而也改變了原文的銜接手段,但黃龍先生保持了原文的省略。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三位譯者(群體)所采用的兩種翻譯策略:一是根據(jù)語篇信息把省略部分補(bǔ)充完整,而是遵從原文。實際上,通過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主位推進(jìn)、詞匯銜接等方法也能達(dá)到語篇銜接自然的目的。
3.句子省略
句子省略指整個句子的省略,也指句子中部分的省略。在《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中,“誰敢橫刀立馬”是一個設(shè)問句,作者在回答自己的問題時說“唯我彭大將軍”其實是省略了“敢橫刀立馬者”,但是因為前文的語境,這種表達(dá)所有讀者都可以理解,并且全句簡潔連貫。
誰敢橫刀立馬?
唯我彭大將軍?。ā读栽姟そo彭德懷同志》)
(《毛澤東詩詞全集鑒賞》,潘強(qiáng)恩,2005,第10頁)
[Xu’s version]:
Who is there wielding his sword and rearing his horse?
It is none but General Peng of our mighty force.
(SELECTED POEMS OF MAO ZEDONG,Xu Yuanchong,1993, page44)
[Huang’s version]:
Who dare mount with sword across the breast, keeping our foes at bay?
Our General Peng alone, a mighty general of the day!
(AN ENGLISH VERSION OF MAO ZEDONG’S POESIES,Huanglong,1993, page29)
從以上兩個譯本我們可以看出,在處理這一句子省略是,兩位譯者采用的方法基本相同,都保留了原來的省略。許淵沖先生通過使用”It is…but…”這一句型強(qiáng)調(diào)了“General Peng”黃龍先生基本采用了同樣的直譯方法。這里,任何的添加都會顯得多余。
三、結(jié)語
《毛澤東詩詞》語篇銜接手段豐富,省略,看似是一種“零銜接”,但這種特殊的銜接手段使原文簡潔的同時,達(dá)到了連貫的目地。本文選取了《毛澤東詩詞》中幾個有代表性的省略,比較了三個英譯本中對這些省略的處理,從中可以看出英漢兩種語言的一些顯著差別,也可以看出不同譯者群體的偏好。
參考文獻(xiàn):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Halliday, 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Newmark,Peter.About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4]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黃龍.毛澤東詩詞英譯[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7]毛澤東詩詞英譯組.毛澤東詩詞[M].北京:外文出版社,1976.
[8]山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毛澤東詩詞研究資料索引[J].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9]許淵沖.毛澤東詩詞選[Z].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
[10]許淵沖.中詩英韻探索[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2.
[11]張德祿,劉汝山.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的發(fā)展及應(yīng)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12]朱永生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社,2001.
[13]張應(yīng)林.語篇分析學(xué)[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
本研究受黃岡師范學(xué)院2012年青年科研項目(編號2012016603)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