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這一問題,結合教學實例,從教師自身到面對學生需做的轉(zhuǎn)變進行了探討,就當前信息技術教學中要進行的改進做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課堂教學;轉(zhuǎn)變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7-072-1
在高中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常會出現(xiàn)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但上網(wǎng)現(xiàn)象普遍,愛上信息技術課往往表現(xiàn)在愛玩游戲,或者上網(wǎng)聊天、看視頻動畫等,而對一些高中信息課本上的基本的知識、技能卻不愿意認真學習。下面結合自己的日常教學實踐,指出存在的問題及亮點。
一、高中信息技術課應該注重實踐,而非理論
在平常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我覺得我們大部分老師容易忽略課程本身獨有的特點,雖然也能把每年一次的信息技術考試應付過去,但在課程教學中花費很多的時間去跟學生講解理論知識,只花很少的時間讓學生上機實踐,使得原本很重要的能夠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實踐活動變成了可有可無的環(huán)節(jié)。這種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能力相脫離,或只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的作法,導致學生的學習偏離教學目標,效率不高,學習死板,難以面對和解決新的問題。
因此高中信息教育應該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信息技術就是“獲取、存貯、傳遞、處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標準化的技術”。學習信息技術的目的是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將來能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實踐操作來學習新知識,同時,努力改變目前教學中的被動學習為學生主動學習。課程的教學活動是以教師自己設計課題再進行研究的形式,使教學活動從引導激發(fā)興趣出發(fā),通過讓學生觀察、歸納、猜測建立解決課題的各種假設方法,再通過上機實驗,回答自己的假設,得到一種新的認識,進而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養(yǎng)學生一種不斷去探求未知的沖動和能力,既教會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又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使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來。
二、教學理念偏離了新課標的思想內(nèi)涵,學生的信息意識缺乏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課程重在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解決實際問題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然而,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是:在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師容易把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訓,有意無意地把它與傳統(tǒng)的學科相提并論,把學習計算機技術與信息技術教育等同起來,缺乏與其他學科整合的意識,大大降低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應有價值;而對于學生們,他們是為了“學”而學,嚴重的“學”與“用”脫離,在日常的學習中利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意識不強,在解決問題時沒有一種自發(fā)的信息需求,不能夠靈活有效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工具作用。
信息技術教育應當以培養(yǎng)學生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根本目標,它的學習范疇遠大于計算機學科的內(nèi)涵。信息技術教學必須突破其它課程只能單獨給學生一些孤單經(jīng)驗、缺乏橫向聯(lián)系、缺乏各學科相互作用、不能給學生系統(tǒng)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限制。通過運用多學科綜合知識、有目的、有系統(tǒng)地進行”教、學、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的科研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和實用意識得到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計算機及其軟件的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應歸于信息的收集、處理,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計算機和網(wǎng)絡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即:能夠快捷有效地獲取信息,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準確地處理信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信息,使學生具備終生學習的意識和利用信息技術處理生活、學習問題的能力。
三、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初中教學水平的差異及各種客觀因素導致高中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對電腦的基本操作駕輕就熟,能夠非常熟練地運用電腦上網(wǎng),有的學生則可能連電腦都沒用過,學生們的信息技術水平呈現(xiàn)出一種兩極分化的局面。
小組協(xié)作式教學介于班集體教學和個別學習之間,較容易發(fā)揮集體教學和個別學習的長處。由于學生個體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不同,在教學中堅持分類施教,分類輔導,根據(jù)學生的基礎和知識水平、愛好分組,并使小組內(nèi)部成員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讓他們在完成基礎知識后能自主的自學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同時,讓基礎最好的學生做組長,負責帶動和組織本小組的其他同學,這樣其他基礎差的學生在基礎較好的學生的帶領下,也成了整個學習的積極參與者。在課程安排中,注意從活動的內(nèi)容上,從一般學生和學優(yōu)生的培養(yǎng)上,盡力分別對待,對于學優(yōu)生,教師作深化指導,以提高其學習層次;對學困生,耐心輔導,以保護其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這種教學形式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集體協(xié)作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
四、課堂教學模式乏味
課堂教學模式乏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實例,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類型多種多樣,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時,往往喜歡上機操作課,而不喜歡上理論課。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盡量將枯燥的東西講解得生動形象一點,教師在講解時,可用風趣的語言,貼近的比喻,引用身邊的事件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可。
最后談談亮點: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一般能用好的比喻,貼近生活的例子,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把理論課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讓學生感受到計算機世界的五彩繽紛。同時師生關系也很和諧,本人用真誠的微笑去面對每一個學生,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感覺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讓他們輕松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有問題才會及時地提出來,師生雙方及時交流。